民国时期,有次张宗昌想枪毙一个逃兵,结果写手令时“毙”字不会写,就想改成打200军棍。但棍字也不好写,张宗昌突然笑出了声:“看来是那小子命不该绝,把他放了吧。”逃兵也没想到,因为张宗昌是文盲,自己捡了一条命。 从张宗昌手底下活下来的这名逃兵吓得走路都走不稳,如果是别人为他求情还真不一定能有这个效果,看来跟着一个不认字的长官也有好处。 发生张宗昌身上的新闻大多都是带着喜剧色彩的,他的人生也像是戏剧一般,只有人们想不到的,没有不可能发生的。 进入山东之前,张宗昌已经是战场上的老兵了,他跟过好几个老大,虽然最后投靠了张作霖,但他也明白了一个道理,跟哪个领导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钱。 有钱就能买枪,有了枪就不愁弄不来钱,这两个东西才是这个时代最有用的,什么兄弟情谊,什么党派在关键时候都不可靠。 人人都说张宗昌是个粗野汉子,他没文化说不出大道理,但他却很快就成立起了一支队伍,虽然这些人都是来自各个军阀手底下的散兵,但如果把他们聚在一起,也是一个很庞大的数字。 这些散兵们没有一个去处,当张宗昌建立起一个队伍之后,他们很快的就依附过来,普通的士兵才不管跟着的人是谁呢,只要饭吃有钱拿就行。 极短的时间内,张宗昌有了一支将近十万人的队伍,他成了新发家的军阀头子,甚至还打了一场胜仗。 部队是张宗昌发家的根本,但现在困扰他的是没有军饷来供应这么多人,于是他只能忍痛裁员,最后硬生生的减少了两万人,剩下的人就是真正的队伍了。 如今队伍是有了,把什么地区占为地盘才是最要紧的事情,张宗昌虽然没有文化,但他打了这么多年的仗,他也知道没有地盘就没有安营扎寨的地方,也不能筹集军饷和补充兵源。 张宗昌是山东人,如今在外面颠沛数年的他,终于带着一支庞大的军队和几十个姨太太风风光光的回到家中。 站到山东地界上的那一刻,张宗昌心中感到无比满足,谁也没想到他还能有今天,他还能成为山东的“老大”。 山东靠近中原,这里的发展也是很不错的,张宗昌把老巢选在这里一是为了光宗耀祖,其次就是为了收钱。 他的收钱可是字面意义上的收钱,虽然这里都是他的老乡,但他可没有和老乡们相见的时候两眼泪汪汪,会眼泪汪汪的只有本地百姓。 张宗昌不识字,但为了收受苛捐杂税,估计他把字典都啃了好几遍,最后想出了几十条收钱的理由。 如果谁不交钱那就别想好过,如果是开店的那么店铺就别想要了,如果是种地的那连地都会被收走。 张宗昌压根不担心会不会有人起义反抗,因为现在驻扎在山东的队伍都是他的人,这些士兵也都会“自发”的跟着他的决定走。 可能是觉得收钱的速度太慢,于是张宗昌就直接开了个银行,他连书都没看明白就敢上手经济,当时山东的经济市场可想而知。 而张宗昌这人有了钱之后也变得很奇怪,要说他对手下弟兄们好吧也确实挺好的,部队是不是都能收到补贴,还能经常开荤。 但他好的同时又十分冷酷,像他手底下的人很多都是目无军纪,不遵守规定的人,如果他们平时乱来也就算了,可只要被张宗昌发现,一定难逃一死。 当张宗昌遇到一名逃兵的时候,张宗昌本想直接枪毙了他,为了展现军纪的威严,张宗昌还特地拿出钢笔准备写手令。 可他很快就尝到了没文化的滋味,因为他根本不会写枪“毙”的毙字,甚至就连军棍的“棍”字他也不会。 这种奇葩的情况并没有让张宗昌感到难堪,他反倒是觉得很搞笑,也许是上天要让这个士兵活命,于是他便把人放了。 而张宗昌自此就更喜欢当文化人了,他经常会作诗写字,没人欣赏的时候他就自己欣赏,很难想象这样一个无恶不作的人装文化人是什么样子。 信息来源:后窗|张宗昌祸鲁——大众日报
民国时期,有次张宗昌想枪毙一个逃兵,结果写手令时“毙”字不会写,就想改成打200
静雅阶苔染露寒
2025-07-18 11:50:26
0
阅读: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