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岁的空军战士执行任务牺牲,其未婚妻穿着他送的旗袍,在他坠落牺牲地,毅然投江自尽,追随而去,留下了那一句:君殉国,我殉情,君不负国,我不负君。 1938年4月29日,武汉的天空被日军的铁翼撕裂。36架九六式战斗机和18架重型轰炸机乌云压境,咆哮着扑向这座江城。中国空军与苏联志愿队并肩作战,誓死捍卫这片土地。 22岁的陈怀民,驾驶着一架老旧的战机,冲向敌阵。他的战机在云层间穿梭,引擎的轰鸣诉说着他的决心。 战斗刚一打响,他便锁定了一架敌机,机枪喷吐出火舌,子弹精准地击中敌机油箱。轰的一声,敌机化作一团火球,坠向浩荡的长江。岸边的渔民抬头望天,眼中满是震撼与敬畏。 然而,胜利的代价是惨烈的。陈怀民的英勇让他成为敌机的首要目标,五架日机围攻而来。战机的机翼被炮火撕裂,驾驶舱内硝烟弥漫,他的胸膛被弹片击中,鲜血染红了军装。 油料告罄,子弹耗尽,战机摇摇欲坠。生死关头,他没有选择跳伞逃生,而是猛拉操纵杆,战机在空中划出一道决绝的弧线,狠狠撞向一架敌机。两团烈焰在空中交织,翻滚着坠入长江,激起千层浪花。 陈怀民原名陈天民,出生于江苏镇江。16岁那年,淞沪会战的炮火点燃了他的热血,他毅然弃笔从戎,加入中国空军,并将名字改为怀民,寓意心怀家国,护佑人民。 从1936年到1938年,他在淞沪、南京、台儿庄等战场上出生入死,击落敌机八架,展现了非凡的空战天赋。 他的侄子陈德,76岁时在武汉家中接受采访时,回忆道:“叔叔常说,只要侵略者还在,咱就得飞上去,哪怕是最后一次。” 陈德的家中,珍藏着陈怀民的遗物,一本被鲜血浸透的日记、一只刻着璐璐赠怀民兄的瓷水壶,还有一条镶嵌空军徽章的项链。 陈怀民的未婚妻王璐璐是一位银行家的女儿,温婉却坚韧。她与陈怀民因共同的爱国信念走到一起,两人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憧憬着和平后的未来。 他送她一袭旗袍,象征他们的誓言,她赠他一只瓷水壶,盼他在战场上喝水时能想起她的笑颜。陈怀民的日记里,记录着两人的点滴,武汉街头的一次散步、江边的一次长谈,还有对战后生活的憧憬。 然而,4月29日的噩耗将这一切化为泡影。得知陈怀民牺牲的消息,王璐璐的世界崩塌了。她来到他坠江的青山江畔,穿上那件他送的旗袍,静静地凝望江面。最终,她纵身跃入冰冷的江水,用生命追随爱人而去。 一个月零一天后,陈怀民的遗体在江面被打捞上来。1938年6月5日,武汉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2万余人前来送别。 周总理代表驻汉办事处献上花圈,挽联上写着捐躯报国、义薄云天。朱德也题词精忠神勇,寄托对英雄的敬仰。 武汉的报纸上,陈怀民空战未归的标题刺痛了无数人的心。他的牺牲震慑了敌人,也激励了无数国人继续抗争。 这场悲剧的余波,延伸到了另一个家庭。被陈怀民撞毁的日机飞行员高桥宪一的遗物中,找到了一封他妻子美惠子的信。信中,她诉说对丈夫的思念与对战争的无奈。 陈怀民的妹妹陈难,改名以铭记国难,读到这封信后深受触动。她提笔写下五千字长信,寄给远在日本的美惠子,写道:“我们都是战争的受害者,唯有停止侵略,才能终结悲剧。” 这封信经郁达夫润色后刊登在报纸上,感动了无数读者,成为反战与和平的象征。 陈怀民的事迹并未随时间淡去。2015年,他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抗日英烈名录。武汉市江岸区的陈怀民路,成为他精神的永恒见证。 每逢清明,路旁的行人会驻足,缅怀这位年轻的英雄。陈德致力于传承叔叔的精神,创作了歌曲《天魂》,歌词“蓝天白云唱英雄,万里山河荡回声”在江畔回响。 他还珍藏着陈怀民的遗物,捐献给军事博物馆的血染日记,成为教育后人的实物教材。 陈德说:“叔叔和璐璐的牺牲,是为了让后人能生活在和平的土地上。” 信息来源:齐鲁晚报.抗日英烈陈怀民遗物捐献清单首次公开,那一只刻着璐璐赠送怀民兄瓷水壶珍藏军博
22岁的空军战士执行任务牺牲,其未婚妻穿着他送的旗袍,在他坠落牺牲地,毅然投江自
谦与谦寻
2025-07-18 13:41:17
0
阅读:90
用户10xxx34
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