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7月,邓颖超因病离世,谁知,邓颖超留下的最后一句话竟是“李鹏”二字,这背后的故事让人动容。 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李硕勋肩负着中央和周总理交代的秘密任务,奔波于敌占区和解放区之间,冒着极大的生命危险,为革命事业奔走呼号。 他深知任务的重要性,也清楚敌人的狡诈狡猾,因此行事极为谨慎。 在一次执行任务的途中,李硕勋遭到了敌方内部叛徒的出卖,身份暴露。敌人迅速展开追捕行动,李硕勋被捕后,面临严刑拷打和残酷的审讯。 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始终坚守信念,宁死不屈,拒绝泄露任何党的机密。 在监狱的黑暗角落里,他始终高唱革命歌曲,鼓舞狱中同志的斗志。最终,李硕勋被敌人残忍处决,英勇就义,壮烈牺牲,成为一代革命英雄。 李硕勋牺牲后,敌人加紧了对他的家属的追捕,试图彻底摧毁这个家庭的革命根基。赵君陶明白,自己和儿子的生命随时都会被威胁。 为了保护年幼的李鹏,她毅然决定带着他逃离浙江,回到四川老家躲避敌人的追踪。 作为一名政治敏感人物,她不得不小心翼翼地隐藏身份,避免被村里或周围的敌特人员发现。 为了维持生计,她不得不做起了最普通的农活,挑水、耕地、种庄稼,靠着双手一天天艰难度日。 李鹏的父亲李硕勋英勇牺牲之后,周恩来总理心中始终挂念着这位曾经的战友,也时刻惦记着他的遗孀赵君陶和年幼的儿子李鹏。 可那个年代风声鹤唳,敌人对革命者的追捕极为严密,赵君陶母子为了自保隐姓埋名,杳无音信。周总理多次派人打探,却始终一无所获。 直到1945年的某个夜晚,正在阅读情报简报的周恩来,坐在灯下沉思。邓颖超见他满脸思虑,轻声问道:“恩来,还是为那母子操心?” 周恩来点点头,眼神坚定地说:“李硕勋是我们党的好同志,他为党献出了生命。 他的妻儿不能就这样流落民间,我们不能让他们孤苦无依。”于是,他郑重地请求妻子邓颖超亲自前往四川,把赵君陶母子接回来。 1946年春天,邓颖超带着几名可靠的同志秘密前往四川乡村,经过多番查访,终于在一个偏僻的山村找到了赵君陶和李鹏。 此时的赵君陶满脸风霜,李鹏也已是个十几岁的少年,瘦削但目光坚毅。赵君陶一眼认出邓颖超,眼含热泪,紧紧握着她的手:“我知道,组织不会忘记我们……” 母子被接回延安后,周恩来夫妇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周恩来夫妇膝下无子,他们将李鹏视如己出,尤其是周总理,更是将他视作义子一般栽培。 生活上关心照顾,学习上严格要求,从思想、品格到信仰,一点一滴亲手引导。 邓颖超晚年曾对亲近的友人感叹:“我这一生虽无子嗣,但有李鹏这样的孩子,也就足够了。”她病重时,最放心不下的仍是李鹏的将来。 李鹏没有辜负两位“父母”的期望。他坚定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立志要为国家的工业建设和人民幸福奉献一生。上世纪50年代初,他被公派前往苏联留学,攻读水力发电专业。 在异国他乡,李鹏克服语言障碍与文化隔阂,刻苦钻研,学习苏联最先进的水利技术。他深知祖国当时百废待兴,电力资源是工业化的命脉。 他在日记中写道:“我要学成归来,为新中国点亮万家灯火。” 学成归国后,李鹏并没有选择留在机关或高校,而是主动请缨,到最艰苦的基层锻炼。他被分配到阜新发电厂,这是一家老旧而又设施落后的电厂,常年设备故障,效率低下。 他一头扎进技术车间,整日与工人们一起蹲炉台、查线路,连煤灰都沾满了身。 很快,他凭借过硬的技术和管理能力,将电厂运转效率提高了一个台阶,获得了职工的一致称赞,也赢得了上级的赏识,被提拔为厂长。 此后,他调任北京电业管理局,出任局长、党委书记。这时的他,已经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电力专家和成熟的领导干部。 他在工作中强调技术改革,推动电力调度系统的现代化建设,同时非常注重人才培养。他常对身边人说:“电,是国家的心脏,我们要为心脏输血,就不能犯半点马虎。” 在职务不断上升的同时,李鹏始终没有忘记周恩来和邓颖超的教诲——要心系人民,清正廉洁,忠诚于党。
1992年7月,邓颖超因病离世,谁知,邓颖超留下的最后一句话竟是“李鹏”二字,这
静赏秋月意韵绵
2025-07-18 13:58:4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