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新疆紫泥泉种羊场出生了一只小羊羔,饲养员激动地拿出自己的洗脸巾把小羊

月下影婆娑 2025-07-18 14:23:27

1956年,新疆紫泥泉种羊场出生了一只小羊羔,饲养员激动地拿出自己的洗脸巾把小羊包裹起来,放到被子里,没想到,就是这个饲养员用他的羊震惊了全世界......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68年,北京农业展览会一只名叫“细毛羊”的动物,瞬间吸引了在场所有人的注意,因为这只羊不仅肥壮,身上的羊毛又亮又蓬松,品质好到让在场的国内外专家都看傻了眼。 谁能想到,这种顶级羊种,竟然出自当时技术落后的中国,要知道,国际育种界的大佬们早就下了定论,培育出这样的新品种,需要耗费的时间高达百年,可中国人,只用了13年。 一时间,国际上议论纷纷,都在打听这背后究竟是何方神圣,藏着什么惊天动地的故事。 新中国刚成立初期,纺织工业急需羊毛,可我国自己的羊毛又少又差,没办法,只能每年花大笔外汇去国外进口,这对当时一穷二白的中国来说,是笔非常大的开销。 可偏偏就在这看似无解的困局里,一个年轻人出现了,这个年轻人叫刘守仁,1934年生于江苏水乡,从小就聪明,爱琢磨事。他靠着一股不服输的劲考进南京农学院,一头扎进了畜牧业的世界。 1955年,21岁的刘守仁毕业,当同学们都抢着去条件好的大城市时,他却在分配志愿书上写道:去最苦的地方,在他看来,年轻人就该把热血洒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最终,他背着两箱书,来到了新疆,先是在新疆当了两个月老师,可他嫌这还不够“艰苦”,又主动申请下基层。 就这样,他被派到了人烟稀少、风吹石头跑的天山深处,紫泥泉种羊场,成了一名技术员。 然而,理想很快就被现实泼了一盆冷水,紫泥泉虽叫“种羊场”,却连一只像样的种羊都拿不出来。 本地的哈萨克羊,个头小,毛粗,产量还低,国家也着急,曾花重金从苏联引进了几批阿尔泰细毛羊,想用它们改良本地品种。 谁知那些羊到了新疆水土不服,吃不惯草,喝不惯水,加上气候严寒,没过多久就死了一大半。 刘守仁急得不行,他跑去问老牧民,这才得知,原来是因为在冬天太过寒冷,却选择让羊怀孕,这生下来的小羊肯定必死无疑。 得知原因后的他,开始整日研究,为了在这里生存,他先学着当一个牧民,一个南方人学骑马,摔得鼻青脸肿是家常便饭,但他拍拍土就重新爬上马背。 从放羊、接羔到辨认牧草,他跟在老牧民身后,把所有技能一点点啃了下来,后来,他干脆把铺盖搬进草原深处的帐篷里,和牧民同吃同住。 白天他跟着牧民了解各种关于养羊的知识,晚上,在众人睡去的时候,就一个人翻着笔记琢磨。 为了研究羊毛品质,没有精密仪器,他就用拿着镊子,一根一根地数,每平方厘米的羊毛多达五千到一万根,他数的时候大气都不敢喘,生怕一根吹飞了就前功尽弃。 牧民们看着这个南方小伙子拼命的样子,从最初的怀疑变成了佩服,纷纷把压箱底的经验教给了他。 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的努力下,第一只杂交羊诞生了,当刘守仁接过小羊羔时,如同新生孩子一样,小心翼翼的呵护它。 这虽然只是个开始,却让所有人看到了希望,不过,他很快发现第一代杂交羊的毛色不纯,于是立刻着手培育第二代。 挑战接踵而至,1958年,第二代杂交幼羔出生,它们的毛更细,但也更短,根本扛不住草原的严寒,死亡率也一路飙升。 面对挫败,刘守仁没有放弃,他反复调整饲养方式,用体温为小羊取暖,硬是把这些脆弱的小生命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终于,到1968年,那只震惊中外的“细毛羊”在北京亮相,后来被正式命名为“军垦细毛羊”,刘守仁只用了短短13年,就打破了西方“百年育种”的论断,创造了一个实打实的世界奇迹。 但这还不是终点,为了让“军垦细毛羊”成为世界顶尖的品种,他又投入了新一轮的研究,几年下来,他整理了超过6万个数据,理清了引进羊种的五代谱系,做了无数次杂交实验。就连来考察的澳大利亚育种专家都由衷佩服。 从一个青涩的南方青年,到白发苍苍、拄着拐杖还天天要去羊圈转转的老人,刘守仁把他的一生都交给了天山脚下的这片草场和羊群。 1999年,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用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的执着,诠释了什么叫科研精神。

0 阅读:51
月下影婆娑

月下影婆娑

月下影婆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