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陈毅元帅病逝,悼词中出现“有功有过“4字,毛主席看后直接划掉!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2年1月,陈毅元帅病逝,一份为他准备的悼词草稿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波澜,问题出在悼词里被塞进去的四个字:“有功有过”。 在那个年代,这四个字用在一位开国元帅的盖棺定论上,分量极重,明显是有人想借此压低对元帅的历史评价。 这份悼词草稿送到了周恩来手中,他看到“有功有过”后,直接提笔修改,改为了了“功大于过”,并且为了让这个“功”字站住脚,特意增补了陈毅在皖南事变前后坚决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具体功绩。 做完修改,周恩来还附上一封信,说明这样改是“党的需要”,这不仅仅是文字上的调整,而是一次非常清晰的政治表态,目的是为了保住陈毅元帅的身后名誉,对抗那股想要否定他的政治力量。 但当这份修改稿送到毛泽东那里时,情况又发生了变化,毛泽东用笔,不仅划掉了最初的“有功有过”,也把周恩来后来加上的“功大于过”一并划去,最后,他在旁边批了七个字:“功过评论不宜作”。 这个举动让事情变得更加复杂,既不让批评,也不让辩护,这到底是什么态度? 一时间,关心此事的人都摸不着头脑,最高领袖的这一笔,看似平息了纷争,实则留下了一个更大的悬念。 追悼会的举办地点定在了八宝山,这个决定本身就属于破例,但现场条件确实简陋,礼堂是由骨灰堂临时改造的,取暖设备是临时拉来的几个大铁炉子,烟囱直接从窗户伸出去,沙发座椅都是从北京饭店紧急借调过来的。 而在追悼会那天,朱德元帅正发着高烧,但他坚持要去送陈毅最后一程,刘伯承元帅当时眼睛已经近乎失明,由人搀扶着来到陈毅的遗体前。 他看不清老友的面容,只能伸出手,在灵柩上缓缓触摸,然后深深地鞠躬,这些老帅们的告别,没有掺杂任何复杂的因素,只是单纯的袍泽之情,这种深厚的情谊,与现场的某些杂音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而就在追悼会即将开始前,一个谁也没想到的情况发生了,毛泽东突然决定,要亲自去八宝山参加追悼会,这个决定让所有人都措手不及,因为按照他当时的身体状况和惯例,他是不需要出席的。 一个电话,一句“调车,去八宝山”,立刻改变了整件事的走向,之前所有围绕悼词文字的争论,在这一刻都显得不重要了,最高领袖选择用亲身到场这个行动,来作出他的最终表态。 毛泽东的这个决定并非心血来潮,它背后是与陈毅长达数十年的深厚交情,从井冈山时期的文墨之交,到陈毅作为唯一未参加长征的元帅,留守南方坚持游击战争,这份信任和情谊是独一无二的。 陈毅临终前还惦记着想为主席过生日吃一碗面,这些都不是空泛的履历,而是实实在在的情感联结。 当毛泽东身穿睡衣,外面只套了件大衣的身影出现在八宝山礼堂时,全场肃静,他没有走上主席台,而是直接走到了陈毅的遗孀张茜面前。 他握着张茜的手,没有谈论功过,也没有讲什么大道理,在所有人的注视下,他说了一句非常简单,但分量极重的话:“陈毅同志是个好同志。” 说完,他向陈毅的遗像深深地三鞠躬,这个行动,这句话,就是最终的答案,他划掉了纸上所有的功过评价,然后用自己的行动和一句最质朴的定性,为老战友挡住了一切风雨。 在那个特定的历史瞬间,这句“好同志”,比任何华丽的悼词都更有力。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网--陈毅追悼会历经风波 毛泽东亲自修改悼词并出席)
1972年陈毅元帅病逝,悼词中出现“有功有过“4字,毛主席看后直接划掉! 麻烦看
虎皮芳草潭
2025-07-18 15:20:49
0
阅读: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