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红军过大凉山,刘伯承致信川军许剑霜:“让个路!”谁知,许剑霜回信却

平原隐者吖 2025-07-18 16:40:12

1935年,红军过大凉山,刘伯承致信川军许剑霜:“让个路!” 谁知,许剑霜回信却说:“助兄北行!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5年5月,中央红军刚刚摆脱敌军在金沙江边的围堵,进入四川大凉山地区,这里山势陡峭,道路崎岖,气候多变,再加上敌军在前方重兵设防,情况比以往更加危急,红军一路北上,粮草早已告罄,士兵们衣衫褴褛,不少人脚上连双完整的鞋都没有,更糟的是,当地民团早已将所有可以渡河的船只收走,红军不仅要应对地形与天气,还要面对十分严峻的补给危机。   蒋介石调动大量兵力,命令四川军阀刘文辉死守大凉山,意图将红军困死在这片天险之中,德昌、西昌、冕宁等要地都已布满川军,形成一道道封锁线,红军若想突破,必须付出极大代价,此时,红军前敌指挥部正在思索破局之法。   刘伯承是红军总参谋长,曾在泸州起义中担任重要角色,对四川局势了如指掌,他知道德昌的守军是刘文辉部下,而其中一位旅长名叫许剑霜,是他多年前在川军任职时的部下,两人曾共同参与泸州起义,虽然后来走上不同道路,但那段并肩作战的经历至今仍让人记忆犹新。   刘伯承清楚,强攻德昌只会让部队遭遇惨重损失,而绕路则意味着错失与红四方面军会合的最佳时机,他开始思考是否可能通过私交求得一线生机,最终,他决定写一封信,亲自交代红军侦察员化装潜入德昌,将信送到许剑霜手中。   这封信没有长篇大论,只是简简单单地表达了一个请求,刘伯承知道,如果信落入敌手,不仅红军会陷入危险,许剑霜也可能难逃一劫,但他还是写下了那封信,因为他信得过许剑霜,信得过那段早年的战友情谊。   信件最终传到了许剑霜手中,这位川军旅长,此时正负责德昌的防务,他早已接到上级命令,要死守此城,绝不能让红军通过,但当他看到信中熟悉的笔迹,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九年前泸州起义的场景,他和刘伯承曾一起策划行动,在枪林弹雨中冒死突围,发誓要为国家前途而战,那段记忆并未因为时间而淡漠,反而在这一刻格外清晰。   他知道,这封信不是普通的请求,而是一个生死关头的求助,他也明白,一旦被发现,他可能会被当作叛徒论处,但他最终还是做出了决定,他没有公开回复这封信,而是在次日着手部署一场“假防守”,他命令德昌南侧的部队悄然撤出,只留下少量士兵象征性地维持阵地,甚至安排放几排空枪,制造抵抗的假象。   红军在5月17日凌晨抵达德昌,按照原计划,指挥部已准备好强攻方案,但出人意料的是,守军几乎没有抵抗,城南方向几声零星枪响之后,红军部队顺利穿越城防,没有发生任何激烈战斗,德昌的封锁线,就这样被悄然打开,红军几乎不费一兵一卒,便成功突破。   这次突破意义重大,如果红军在德昌一战中损失惨重,后续的战略部署将全面被打乱,而许剑霜的“放行”,不仅避免了战斗带来的伤亡,也为红军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得以快速向彝族地区推进,几天后,红军与彝族首领小叶丹成功结盟,进一步打开了北上的通道。   许剑霜的决定并非没有代价,尽管他极力掩饰,但刘文辉还是察觉出一些异常,他被调离德昌,安排到峨眉山的军官训练团任职,名义上是调职,实际上是被边缘化,虽然没有被直接惩处,但他从此失去了兵权,这一切,他心中早有预料,却从未后悔当时的选择。   后来,红军一路北上,最终抵达陕北,完成了长征的历史壮举,德昌的顺利通过,是红军战略转折的关键一环,多年后,刘伯承在回忆这段经历时,曾多次提到那封信,他说,如果没有许剑霜的默许,红军在大凉山可能就再也走不出来。   许剑霜的行为在当时并未被公开,他继续在川军服役,直到抗战爆发,1937年,他借探亲之名辞去职务,开始秘密与中共地下组织接触,并在家中设立秘密联络点,协助抗日资源的转运,他没有再重返前线,却始终默默为国家出力。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他在泸州担任军事顾问,继续服务地方工作,1955年,他在成都病逝,享年60岁,直到1989年,他才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历史终于还他以清白与尊严。

0 阅读:73

猜你喜欢

平原隐者吖

平原隐者吖

人,在不在江湖,都会身不由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