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飞行员徐勇凌驾驶一架歼6战斗机,听错口令,撞上长机,坠毁在云南的深山老林中。最后,他弃机跳伞逃生,不料,却在深山迷路8小时,陷入绝望之际,突然一声牛叫声却让他看到希望。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87年2月19日,云南的天空蓝得像一块刚洗过的玻璃,阳光刺得人睁不开眼,24岁的徐勇凌坐在歼-6战斗机的座舱里,手心微微出汗。 这是他加入空军不到半年,第一次执行双机超音速编队训练, 耳机里传来塔台冷硬的指令:“3号,高度100,推杆!” 他下意识地推动操纵杆,飞机像一支银色利箭冲向万米高空,谁也没想到,这句再普通不过的口令,会成为一场生死劫难的导火索。 当时的无线电设备远不如现在可靠,杂音和干扰像一群捣乱的幽灵,在通讯频道里窜来窜去。 长机下达“360加力”的指令时,徐勇凌耳朵里灌进的却是“300加力”,这个微小的误差在万米高空被放大成致命错误,他的战机突然加速,像一匹脱缰的野马撞向前方的长机。 两架歼-6在空中轰然相撞的瞬间,徐勇凌感觉整个世界都在旋转,长机的尾翼被削掉三分之一,他的座舱盖被碎片击穿,仪表盘像被雷劈过的树枝,所有指针疯狂乱跳。 飞机开始像断线的风筝一样下坠,徐勇凌知道必须立刻跳伞, 现代弹射座椅的技术细节在他脑中闪过,高度足够时,哪怕倒扣状态也能安全开伞;速度不能低于400公里,否则人椅可能缠绕。 他咬牙拉动弹射手柄,火箭推进器“砰”地把他弹向蓝天,自由落体的四千米像被拉长的橡皮筋,稀薄的空气让他太阳穴突突直跳。 直到降落伞在2000米高度“哗啦”展开,他才发现下方是云南曲靖连绵不绝的原始森林,密得连阳光都漏不下去。 落地后的徐勇凌迅速收起伞衣,摸出救生包里的信号枪和指南针,云南特有的喀斯特地貌让指南针发了疯,磁铁矿干扰得指针像喝醉酒的陀螺。 下午两点的太阳渐渐西斜,他拖着降落伞在密林里跋涉,军服被荆棘撕成布条,手臂上全是血痕。 毒蛇在落叶间游走的沙沙声,悬崖在浓雾中若隐若现的轮廓,八个小时的求生路像被按了慢放键。 当最后一口水喝完,他瘫坐在枯树下,脑子里闪过最坏的念头,也许真要困死在这片连地图都懒得标注的荒山了。 就在绝望像潮水般涌来时,一声牛叫突然刺破寂静,徐勇凌抬头看见山坡上的黑牛,后面跟着个瘦小的彝族男孩。 15岁的尹正海那天正在放牛,突然撞见个浑身是血的军人,两人语言不通,徐勇凌撕下伞布写“带我去村公所”,男孩看懂后转身带路。 他们翻过乱石岗,绕过水塘,天黑前终于摸进雷稿村。尹正海家的土灶烧得通红,热油滋啦作响,鸡蛋混着米饭的香气飘满屋子。 那碗粗糙的蛋炒饭,徐勇凌狼吞虎咽时烫得直哈气,却觉得比任何山珍海味都香。 村公所的电话摇把转得吱呀响,部队连夜派车来接人,徐勇凌临走时回头望,尹正海已经悄悄躲进人群。 这个细节成了他心里的疙瘩,此后二十九年,他总记着要找到“小雷”,连微博求助都错把恩人的姓记成雷稿村的“雷”。 直到2016年央视帮忙寻人,44岁的尹正海才从新闻里知道,当年那个狼狈的飞行员后来成了歼-10首席试飞员,带着新型战机冲上云霄。 这场事故改变了中国空军的训练体系,1988年起全军推广标准通话用语,抗干扰电台成为标配。 徐勇凌自己则像被淬过火的钢,在俄罗斯格罗莫夫试飞员学校学成归国后,先后参与歼-10、“飞豹”等战机的试飞。 1999年那次更惊险,座舱起火时他坚持操控飞机到最后一秒,弹射落地后第一句话是问地面人员安全。 有人批评他性格桀骜像《长空之王》里的刺头飞行员,可正是这种近乎偏执的坚持,让他在两次坠机后依然重返蓝天。 三十多年后再看那声救命的牛叫,会发现它串起的是最朴素的因果链,少年不懂什么家国大义,只本能地帮助落难军人;飞行员铭记半生的蛋炒饭恩情,化成后来万米高空中的无畏勇气。 在云南深山的那个黄昏,一碗饭的温度,让两个生命轨迹交错成中国航空史上最温暖的注脚。 官方信源: 1.《中国空军》杂志2017年第3期 2.解放军报“空军新闻” 3.央视《军旅人生》2015年8月 4.《当代中国空军》2009年版
谷歌地球更新了地面方队卫星照片[鼓掌]大量的新坦克、新装甲车、新弹道导弹、新无
【7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