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越吃寒凉的,人就越累。现在只有很少一部分需要吃寒凉的,大部分人都不适合了,因为

断代史鉴 2025-07-19 13:47:12

人越吃寒凉的,人就越累。现在只有很少一部分需要吃寒凉的,大部分人都不适合了,因为都阳虚了,可是现在大部分人都吃寒凉的,所以人越吃越累,如果不是因为吃要上班,不然他(她)都懒得动了。 为什么越吃寒凉,越不想动呢?寒凉吃多以后,气血就走不动,气血走不动,人不就累了吗?所以我提出,多温热,少寒凉呀。气血一走不动,轻则乏力想睡,重则气滞血瘀长东西,你看今人去检查,长各种东西多少?就是气血不动,积滞了! 这个说法挺流行的,很多人感觉也对得上号:夏天猛灌冰水,吃完肚子凉飕飕,确实容易犯懒;冬天喝热汤,浑身暖洋洋,好像更有劲儿。从中医角度看,阳气是身体的能量源、发动机,寒凉的东西进来,好比给热乎的发动机泼冷水,让它运转不顺畅了,气血这“燃料”和“动力”输送慢了,人自然觉得沉、觉得累,只想瘫着。气血长期不通畅,堆积起来,中医说的“瘀”就来了,结节、肿块这些东西,在中医理论里确实和气血瘀滞关系密切。现代人检查出这类问题的多,也似乎佐证了这点。 道理听起来很顺,但咱们得琢磨琢磨,事情是不是就这一面?现代人普遍“累成狗”,真能全赖在“寒凉”头上? 想想看,“寒凉”到底指啥?冰箱里拿出来的冰镇饮料、冰淇淋?生吃的瓜果蔬菜?性质偏寒的中药材?还是所有温度低的食物?概念有点模糊。一杯冰美式下肚,和吃一大盘生菜沙拉,带来的“寒凉”程度和身体反应,恐怕差别挺大。总不能把所有低于体温的东西都一棍子打死吧? 再说“阳虚”。现代人压力山大,熬夜是家常便饭,思虑过度伤脾阳,久坐不动也耗气伤阳,这些因素确实可能导致体质偏虚寒的人增多。问题是,所有人都“阳虚”了吗?体质这玩意儿千人千面。有人天生火力壮,吃点凉的压根没事儿;有人长期生活在湿热环境,适当清热利湿反而舒服;有人运动量巨大,新陈代谢快,吃点冰的也扛得住。把“现代人普遍阳虚”当成铁律,要求所有人都“多温热、少寒凉”,是不是有点一刀切了?忽略了体质的多样性。 还有,现代人感觉累,原因太复杂了。工作压力山大,KPI追着跑,精神紧张耗神;睡眠严重不足,刷手机到凌晨;饮食结构不合理,高油高糖高盐,营养不均衡;久坐不动,身体机能退化;环境压力、情绪问题... 这些因素,哪一个不比偶尔喝杯冰水对疲劳的影响更直接、更猛烈?把“累”的锅全甩给“吃寒凉”,是不是有点避重就轻,反而掩盖了真正需要关注的根源性问题? 当然,不是说要鼓励大家猛吃冰。对于确实体质虚寒、脾胃功能弱、吃点凉的就拉肚子、浑身不舒服的人,注意饮食的温度和性质,多吃点温热的,少吃生冷寒凉,肯定是明智的养生之道。老祖宗说的“饮食有节”,也包括了根据自身体质选择食物温度。但养生这事,核心在于“适合自己”,而不是死守一条“温热”的教条。盲目排斥一切“寒凉”,可能导致营养不均衡(比如不敢吃水果蔬菜),或者剥夺了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快乐(比如炎炎夏日的一口冰西瓜),反而带来新的问题。 说到底,身体是最诚实的反馈器。吃下去的东西,身体舒不舒服,自己最清楚。感觉吃凉的确实让你疲乏加重、肠胃不适,那就调整,多选择温热的。如果没啥感觉,或者吃完神清气爽,也不必被“寒凉有害”的焦虑绑住手脚。更重要的是,关注那些影响疲劳和健康的“大头”:好好睡觉,学会减压,动起来,吃得均衡点,心情放轻松。这些,可比纠结于一口食物的冷热,对改善“累”的状态有效得多。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0
断代史鉴

断代史鉴

分朝代深挖中国史,从先秦到民国,每期一个断代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