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重庆大妈外出买菜,发现一个菜贩子口音有问题,便与他闲聊,买完菜后,她跑到了公安局,说:“同志,我发现了一个特务!”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0年初春,重庆清晨依旧弥漫着雾气,街巷潮湿,空气中夹杂着青菜与泥土的气味。 弹子石一带的菜市场最是热闹,摊贩们早已支起摊位,叫卖声此起彼伏,市民三三两两提着竹篮穿行其间,挑拣着一天的烟火气。 裕华纱厂的托儿所所长叶兰英一早便出门,她的篮子里还有昨晚剩下的半把蒜苗,她穿着暗蓝色棉布外套,鞋底沾了些黄泥,迈过一处石阶时,抬眼看到不远处新摆出的一个菜摊。 摊主戴着压低的草帽,埋头整理着一堆莴苣,身形魁梧,脸部线条刻得极深,粗布衣服罩不住肩膀的厚重感。 市场上喧嚣嘈杂,这人却始终默不作声,只专注于手头的活计,叶兰英本不打算过去,可当她从那摊位经过时,一抹熟悉的神情突然攫住了她的注意。 她停下脚步,故意弯腰查看菜叶,就在那一瞬,摊主抬起头,脸上满是汗珠,眉骨上的一道浅疤若隐若现,眼神里透出一丝不属于平民的戒备冷峻。 她站定了片刻,心跳微微快了几分,这种感觉不是出于恐惧,更像是某种记忆深处的撞击,她盯着那张脸细细端详,觉得在哪儿见过。 摊主口中随意报出价格,那嗓音低沉粗哑,语尾带着明显的河南腔调,词句里那股子硬气像一块生铁擦过耳膜。 她脑海中浮出三年前的一段回忆,那时候她还在公安局炊事班帮工,时常要往拘留所送饭,有几回站在铁门外,听到里头传出斥责犯人的骂声,其中一把男音粗暴凌厉,带着南阳口音,正是这样的声线。 叶兰英记得,局里墙上曾贴过几张通缉令,其中一位逃脱的军统特务右眉上有一道旧伤口,籍贯兰考,极为凶残。 她低头看了一眼摊主拿秤杆的手,那虎口处的老茧清晰可见,这种茧不是卖菜积出来的,倒像是长年握枪所致,她缓缓直起身,眼中已有了判断。 手指略微发抖地挑了两把菜,付了钱,提篮一甩便折身离开,她没有回托儿所,而是快步朝街口的派出所奔去,鞋底拍打青石板的声音,一路敲在心头。 值班民警接待了她后立刻警觉,他们从资料中翻出数月前的档案,对照她的描述调出那份泛黄的通缉令,照片上的男人,眼神阴鸷,眉骨上确实有一道疤痕,与她描述如出一辙。 公安机关当晚就布控了整个菜市场,便衣混迹其中,观察那个自称“徐天德”的摊贩,数日里,他们记录了这人每日的动线,发现他收摊后总是步行至惠工村的一处民居,屋内灯火常亮至深夜。 他腰间鼓囊,行走谨慎,神色间隐隐透出警惕,调查结果最终确认,这人正是被通缉多时的渣滓洞前看守长徐贵林。 他曾在白公馆、渣滓洞残害大批革命志士,1949年11月27日亲自指挥屠杀,甚至亲自开枪扫射牢房,在不到半小时的时间里造成近两百人遇难。 重庆解放前夜,他逃离看守所,改名换姓,借岳父之助藏匿民间,摇身一变成为卖菜人。 3月22日的清晨,雾气未散,便衣民警如常走入菜市,徐贵林正蹲着为莴苣喷水,右手提着锡壶,左手抓着捆绳,他身边的箩筐里堆着萝卜、白菜,几只麻雀在不远处啄地。 民警突然上前,一人从背后钳住他的手腕,另几人迅速包抄,他惊觉不妙,猛地扭身挣脱,手中菜刀砸向脚边的筐子。 萝卜四散滚落,一只撞上摊腿跌入水洼,混乱中,他再难脱身,被数人死死压在泥地里,帽子滑落,头发湿成一缕缕,脸上青白交错,右眉上的疤痕暴露无遗。 抓捕之后,他拒不认罪,坚持自己是贫农徐天德,公安机关随即请来数位渣滓洞幸存者,在辨认中一人一眼便认出了这名屠夫。 更有证物自其住所查出,一张假身份证用纸和油墨与旧军统档案所留完全吻合,棉衣缝隙中还残留弹壳碎片,证据链完整。 不到两个月后的5月18日,重庆解放碑前召开万人公审大会,广场上人头攒动,不少曾在渣滓洞中受刑的幸存者也来了,那天,徐贵林被判处死刑,当场执行,终结了他逃亡后的短暂伪装。 人群散尽后,叶兰英走在回家的路上,竹篮里是几把新鲜小葱和几颗莴苣,她没有流泪,也没有欢呼,眼神平静,步伐坚定。 这场正义的落网,并非由密探或枪支完成,而是一双市井生活中锤炼出的眼睛,在风吹不息的老重庆巷道间,正义,从来都潜伏在人心。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重庆日报——红色记忆:菜篮里的反特故事
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9岁男孩澄澄的事推到了人前好消息是抚养权终于回了亲妈手
【43评论】【1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