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9月7日,云南松山主峰硝烟蔽日,远征军战士从焦土中扒出一具蜷缩的幼小躯体,九岁的张全胜左手紧攥半块炒米,右手指向日军堡垒方向。 中国远征军第71军开始对松山发起进攻,这座海拔2200米的山峰,是滇缅公路的咽喉要道,日军在此构筑了坚固防御体系。 战役持续了95天,参战的中国军队中有大量未成年士兵,仅71军就有超过800名16岁以下的士兵参战。张全胜是其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入伍时只有7岁。 1942年滇西沦陷后,他成了孤儿,被71军炊事班收留,起初部队想将他送往后方的难民收容所,但张全胜总是偷偷跟着部队行军。连长考虑到他无家可归,最终同意他留在后勤班帮忙,从那时起,松山战场上多了一个背着竹背篓的小身影。 松山的地形极其险峻,日军利用天然洞穴和人工工事构建了多层防御阵地,攻山部队的后勤补给全靠人力背运,每天都有士兵在运输途中伤亡。 张全胜的主要任务是运送给养和医疗用品,他学会了在夜间摸黑行军,熟悉每条小径和掩体位置。由于身材矮小,他常能通过成年人无法穿越的狭窄通道。 战斗最激烈的时候,前线缺少医护人员,张全胜开始学习简单的急救技能,用布条包扎伤口,用木板固定骨折。许多受伤士兵都记得这个忙前忙后的小战友。 8月20日远征军发起总攻,张全胜主动请求送急救包到前沿阵地,当晚他出发后就再也没有回来,三天后搜救队在一处弹坑中找到了他的遗体。 他的右手紧握着急救包,左手里还有半块炒米,衣服口袋里装着一块布条,上面缝着一枚银色小锁,那是他母亲留给他的遗物。 松山战役结束后,中国军队共阵亡7600余人,日军全部战死,在阵亡名单中有1000多名像张全胜这样的未成年士兵。 这些孩子本应在课堂里读书写字,却被战争推上了残酷的战场,他们中的很多人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全,却懂得什么是责任和牺牲。 整个滇西反攻战役中,中国远征军共有约3000名娃娃兵参战,他们大多是战争中失去家人的孤儿,被部队收留后承担起力所能及的工作。 这些孩子在战场上表现出的勇气和坚韧,让许多成年士兵都为之感动,他们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超出年龄的重担,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纪念馆里有一面墙刻着阵亡将士的名字,张全胜的名字就在其中,每年都有很多人来这里凭吊,向这些年轻的生命致敬。 在纪念馆的雕塑群中,有一组专门纪念娃娃兵的作品,一个背着背篓的小小身影仰望着松山主峰,那里曾经飘扬着胜利的旗帜。 这些雕塑提醒着每一个参观者,和平来之不易,那些为了民族独立而献出生命的孩子们,用他们的牺牲换来了今天的安宁。 战争的残酷在于它不仅夺走了成年人的生命,也让无数孩子失去了童年,但正是这些孩子在国家危难时刻展现出的品格,成为了那个时代最珍贵的精神财富。 张全胜和他的战友们虽然年幼,但他们对祖国的热爱是真挚的,对胜利的渴望是强烈的,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什么叫做家国情怀。 当我们享受着和平生活的时候,不应该忘记这些为和平而牺牲的孩子们,无论多么艰难的时刻,总有人愿意为了更美好的未来而付出一切。这就是历史给我们的启示:珍惜和平,铭记牺牲,让那些年轻的生命没有白白逝去。 信源: 《中国远征军战史》国防大学出版社 《滇西抗战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松山战役研究》军事科学出版社
1939年,国军营长史恩华,被日军包围,师长大惊,连忙组织人员营救,谁知营长却说
【2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