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笑谈[超话]【文化铸魂兴汶口,遗址赋能振乡村】社会实践曲阜师范大学大学生暑期

博速搞笑 2025-07-19 23:31:14

秦岭笑谈[超话]【文化铸魂兴汶口,遗址赋能振乡村】社会实践曲阜师范大学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如何立足地方特色激活发展动能成为各地探索的重点。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镇依托大汶口文化遗址这一核心资源,通过遗址活化、技艺传承、业态创新等举措,蹚出一条“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特色路径。2025年7月16日,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追根溯源社会实践队来到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镇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当地依托大汶口文化遗址发展特色产业的具体实践,以及农户对传统技艺传承、文化赋能增收的看法与需求。

遗址活化:从保护禁区到文旅高地

作为大汶口文化的发源地,大汶口文化遗址包含墓葬、陶器作坊等重要遗存,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出土文物达1.2万余件,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但长期以来,受限于严格的保护政策,遗址周边区域发展滞后,2018年遗址核心区所在的颜谢村、卫驾庄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均不足5万元,村民主要依赖传统种植,人均年收入不足1.5万元。

2019年,岱岳区政府联合省文物局编制《大汶口文化遗址保护利用总体规划》,划定核心保护区、缓冲发展区、外围辐射区三大功能区,建造大汶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遗址博物馆运营负责人介绍,博物馆通过“文物陈列+场景复原+科技互动”模式提升吸引力,2024年接待游客35万人次,门票及文创收入较高。周边村民顺势发展配套产业,颜谢村村民王传利将自家5间平房改造成“考古主题民宿”,配套提供模拟考古工具租赁服务,家庭经济收入大幅增加。

技艺传承:从濒临失传到产业集群

大汶口的黑陶制作技艺,曾因工艺复杂、销路狭窄,一度面临失传风险。"年轻人嫌费时费力不乐意学,我们这些老匠人守着手艺,却挣不到钱,心里急啊",省级非遗传承人刘安坦言,“前些年最困难的时候,我的小作坊几乎难以为继。”

乡村振兴工作队驻村后,把这项传统技艺的复兴作为产业振兴的突破口。通过争取专项扶持资金、联系设计院校和文创企业等方法,帮助老匠人更新设备、改良工艺,开发出兼具传统韵味和现代审美的茶具、摆件等产品。此外,还组织电商培训,让黑陶产品通过网络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如今,刘安的工坊不仅恢复了生机,还收了20多个徒弟,其中不少是返乡创业的年轻人。

在黑陶产业带动下,当地还挖掘整理出柳编、剪纸等多项传统手艺,通过"合作社+匠人+电商"的模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手工艺品产业集群。镇上的手工艺品展销中心里,各式各样的文创产品琳琅满目,不仅吸引了游客驻足购买,还通过线上平台销往全国各地,让越来越多的群众靠着老手艺过上了好日子。

民生改善:从文化惠民到全面提升

乡村振兴的落脚点是增进民生福祉。大汶口镇将文化传承与民生改善相结合,让村民在文化振兴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从遗址保护到活化利用,从技艺传承到产业融合,该镇始终紧扣“文化”这一核心密码,让沉睡的历史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让传统技艺成为富民产业,让村民在守护文脉中收获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该镇推进“文化+基建”改造,绘制大汶口文化主题壁画,建造文化广场和农家书屋。卫驾庄村村民反映,改造后村庄环境明显改善,傍晚到文化广场跳广场舞、看演出的村民比以前增加了3倍多。在乡风文明方面,该镇每年举办“大汶口文化节”“非遗传承大赛”等活动,营造重视文化、传承技艺的氛围。经实践队队员采访发现,村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得到了显著提升。

乡村振兴的本质是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大汶口镇政府工作人员表示,未来将推进遗址公园二期建设,规划“文化创意产业园”,引入更多文化企业,让文化资源持续转化为发展优势,让千年古镇在文化赋能中实现全面振兴。(通讯员 王璐玥)

0 阅读:0
博速搞笑

博速搞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