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加拿大数学家门德尔逊受邀来中国举办讲座,可谁知他却不解的问道:“中国

历史拾遗者 2025-07-21 04:50:27

1983年,加拿大数学家门德尔逊受邀来中国举办讲座,可谁知他却不解的问道:“中国不是有个叫陆家羲的吗?他在国际组合数学领域里可是近20年里难得的人才!” 陆家羲1935年出生在上海一个普通家庭,家里穷得叮当响。父亲靠卖杂货勉强糊口,母亲在家缝衣服补贴家用。他是家里唯一的孩子,父母砸锅卖铁也要供他读书。小学和初中,他成绩拔尖,尤其喜欢数学。可惜好景不长,1948年父亲病逝,13岁的他只能辍学,去五金店当学徒养家。 即便生活逼得喘不过气,他也没放弃学习。晚上在煤油灯下啃书,自学高中数学,还硬着头皮学会了俄语和英语。后来,他在哈尔滨电机厂做统计员,工余时间照样钻研数学。1957年,他考上东北师范大学物理系,大学里自学了近世代数、数论这些高深的玩意儿。一次在书店淘到一本介绍组合数学的书,他彻底迷上了这门学问,开始了自己的研究之路。 大学毕业后,陆家羲被分配到内蒙古包头,先在钢铁学院教书,后来辗转到中学教物理。白天给学生讲牛顿力学,晚上回到宿舍继续研究数学。条件简陋得不行,桌子上就一支笔几张纸,连像样的参考书都找不到。他只能跑去北京的大图书馆查资料,有时候钱不够,连火车站都睡过。 1965年,他解决了组合数学里的“柯尔曼女生问题”,这可是个不小的成就。可惜那时候国内学术圈子乱糟糟,他的成果没人理。后来,他把论文投到国外的《组合论杂志》,1981年一发表,国际上炸开了锅。外国同行都说,这家伙是个天才,研究斯坦纳三元系的水平一流。 1983年,加拿大数学家门德尔逊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讲学。他是组合数学的大牛,提到陆家羲时一脸惊讶:“中国不是有个叫陆家羲的吗?他可是近20年里的顶尖人才!”可现场的中国学者一脸茫然,根本不知道这个人。门德尔逊还说,自己读过陆家羲的论文,特别佩服。这句话像丢了个炸弹,国内数学界才开始找这个人。 研究所赶紧派人查,终于在包头一所中学找到了陆 megj。原来,他就是个普通的中学物理老师。研究人员看到他的手稿,震惊了——这水平,完全不输国际同行。他们赶紧把他的成果上报,打算给他更多机会。 同年10月,陆家羲受邀去武汉参加全国数学大会。他在会上讲了自己的研究,台下几百号人听得目瞪口呆。会议结束,大家才意识到,中国竟然藏着这么一位数学家。可惜,命运总爱捉弄人。没过几天,他回到包头,10月31日夜里突发心脏病,48岁就走了。消息传开,数学界都懵了,学生和同事都说他太可惜了。 陆家羲走后,他的贡献才被正视。1984年,中国组合数学学会专门评估他的成果,说他的“大集”研究能跟国际顶尖水平掰手腕。同年,他早年的论文上了《数学学报》。1987年,他还拿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校长甚至写信建议把他调到大学,可惜信送到时,他已经不在了。

0 阅读:1
历史拾遗者

历史拾遗者

挖掘被遗忘的历史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