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2年,40万安南人造反,满朝文武竟无一人应战,唐玄宗在大殿上气得破口大骂。 就在这时,一个太监站出来说:“陛下,老奴愿意前往平乱。 这个敢接烫手山芋的太监,名叫杨思勖。那会儿朝堂上的文官武将不是没本事,是真怕了安南这摊子烂事。 安南就是现在的越南北部,地处南疆瘴疠之地,丛林密布不说,当地部落向来不服管教。 前几年派去的将领要么损兵折将,要么虚报战功,谁都不想去啃这块硬骨头。 可杨思勖不一样,他不是那种只会在宫里伺候人的太监。 杨思勖早年是跟着李隆基在潞州起兵的老部下,当年诛杀韦后、平定太平公主之乱,他都提着刀冲在前面。 史书里说他“性刚决,有膂力”,不光胆子大,手上还有真功夫。 唐玄宗盯着他看了半晌,想起这老奴当年在玄武门砍杀叛兵的狠劲,一拍龙椅:“好!朕给你十万府兵,再调岭南道弓弩手归你节制!” 谁都没想到,这太监打仗比武将还凶。 杨思勖到了岭南,先没急着进兵,而是找当地土司喝酒。 他知道安南叛军里混了不少被胁迫的部落,直接硬打只会让他们抱团。 几杯酒下肚,他拍着胸脯跟土司们说:“叛军首领梅叔鸾才是祸根,你们只要不帮他,战后朝廷免三年赋税。” 这话一出,不少部落偷偷倒戈,把叛军的布防图送了过来。 出兵那天,杨思勖把刀架在先锋官脖子上:“三日之内必须拿下梅叔鸾的伪都城,延误一刻,提头来见!”他自己则带着精锐绕后,顺着当地人指的密道摸到叛军大营后方。 梅叔鸾正跟手下喝酒庆功,以为唐军还在雨林里打转,冷不防背后杀出一队人马,为首的太监提着长槊直扑中军帐。 史料记载这场仗“斩首三万级,擒获梅叔鸾及其党羽数千人”,叛军尸体把河道都堵了。 更让人佩服的是他治军的狠劲。 有个士兵偷偷喝了当地百姓的酒,被他当场斩了示众。 大军所过之处,秋毫无犯,连岭南的官员都感叹:“这哪是太监领兵,比当年的李靖还严整!”平定叛乱后,杨思勖没留在安南享福,把缴获的金银全分给士兵,自己骑着马就回长安复命了。 这事说起来也讽刺,唐朝初年名将辈出,到了开元年间,竟然要靠太监去平叛。 不是文官武将真的不行,是官场风气变了。 那会儿京城里的将领忙着攀比豪宅,文官们盯着相位勾心斗角,谁愿意去南疆吃沙子? 反倒是杨思勖这种没背景没退路的太监,敢豁出去干实事。 唐玄宗后来重用他,让他镇守岭南十几年,安南再没出过大乱子。 不过话又说回来,杨思勖的成功也埋下了隐患。 从他开始,唐朝太监逐渐染指兵权,到了晚唐,甚至能废立皇帝。 但在722年那个危急时刻,这个提着刀的太监确实救了朝廷的急。 这世上的人才,从来都不在朝堂的花名册里,而在敢担事的人心里。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722年,40万安南人造反,满朝文武竟无一人应战,唐玄宗在大殿上气得破口大骂。
历史萌乐站
2025-07-21 11:58:2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