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季羡林的妻子彭德华去世,要4万丧葬费。季羡林对儿子说:“我出2万,你出2万。”,没成想,儿子季承却暴跳如雷,拒绝道:“我一分钱也不会出,这4万是你欠她的。”季羡林大怒道:“我要和你断绝父子关系!” 季羡林,1911年出生于山东清平,家里穷得叮当响,母亲早逝,靠伯父拉扯大。他从小就脑子灵,1930年考上清华大学,学西洋文学,跟着朱自清、胡适这些大咖,迷上了梵文、巴利文那种古老文字。大学还没毕业,家里就催着结婚,怕他跑北京读书耽误终身大事。1930年,父母给他定了门亲事,对象是彭德华,山东农村的普通姑娘,性子温顺,干活麻利。季羡林没啥选择余地,遵从父母,稀里糊涂结了婚。婚后他继续上学,假期回老家,彭德华在家操持家务,伺候公婆,日子过得紧巴巴但踏实。 彭德华生了俩孩子,先是女儿季婉如,再是儿子季承,1937年出生。季羡林一心扑在学业上,1935年考上公费留学,去了德国哥廷根大学,专攻印度学,钻研古籍,整整十年没回国。彭德华一个人在家,带着俩孩子,伺候公婆,吃尽了苦头,从没一句怨言。季羡林在国外一门心思搞学问,拿了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后直接去了北京大学,搞东方语言文学系,学术上风生水起,写了好多关于中印文化交流的书,名气越来越大。 可家里的事,他管得少得可怜。彭德华带着孩子,守着老宅,公婆去世后,她一个人撑着家。季羡林每个月寄点生活费,算是尽了点责任,但跟老婆孩子几乎没啥联系。季承小时候压根没见过父亲,十岁那年,季羡林回国,父子才第一次见面,可没待几天,他又去了北京教书。季承对母亲的印象是温柔勤劳,一个人扛起所有家务,对父亲却没啥感情,觉得他就是个寄钱的陌生人。 1994年,彭德华病重去世,丧事需要4万元,这在当时不是小数目。季羡林从北京赶回山东老家,提出跟季承平摊丧葬费。他觉得自己出2万,儿子出2万,挺公平的安排。没想到季承当场翻脸,坚决不掏一分钱,理由是这笔钱是季羡林欠彭德华的。季承的愤怒不是没来由的,他从小看着母亲辛苦操劳,父亲却常年不在家,甚至母亲病重时都没回来探望。季羡林没想到儿子反应这么大,也火了,觉得儿子不孝,口出恶言,要断绝父子关系。季承毫不退让,同意断绝,从此父子俩彻底没了往来。 这场争执背后,是几十年的家庭裂痕。季羡林的婚姻从一开始就不是他想要的,包办婚姻让他觉得被束缚。他一心追逐学术梦想,觉得有了儿子就完成了家族任务,可以甩手去追求自己的事业。彭德华成了他眼里的“责任”,而不是妻子。他留学十年,回来后又长年在外,家庭对他来说更像是遥远的牵挂,而不是需要用心经营的地方。季承则不同,他对母亲的感情深厚,觉得父亲对不起母亲,欠她一辈子。丧葬费的争执,不过是多年积怨的总爆发。 季羡林以为自己的威严能压住儿子,没想到季承这么刚烈,直接跟他翻脸。丧事最后还是办了,季承独自处理了母亲的后事,季羡林回了北京。之后十几年,父子俩再没联系。季羡林继续在北京大学教书,埋头写书,学术成就越来越多,成了东方学界的泰斗。可他晚年生活孤单,身边没个亲人。季承留在山东,守着老宅,过着简单日子,偶尔跟姐姐季婉如联系,聊聊母亲的往事,就是不提父亲。 季羡林不是没想过缓和关系,中间托过亲戚给季承带信,可季承压根不理。时间就这么拖着,父子间的隔阂越来越深。直到2009年,季羡林病重,住进北京医院,季承才终于去看他。父子见面,没多说啥,季承提到母亲,觉得她在天之灵不希望父子这么僵着。季羡林临终前,父子总算解了心结,虽然关系没恢复到多亲密,但至少没再带着怨气。
1964年,国学大师季羡林,得知妻子彭德华要来北京时,转头就将大床换成了单人床,
【5评论】【5点赞】
用户10xxx44
94年4万可不是小数目,相当于现在的二百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