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周总理最后一次做政府报告,89岁的朱老总非要站立作陪,周总理病魔缠身,身体虚弱,朱老总太想替周总理分担工作了,可政府报告又不是他能做的,于是,只好站立作陪。 台下的代表盯着他,好多人眼圈都红了,大家都听说总理病得不轻,可谁也没想到会是这模样。 他开口说话的时候,声音有点发飘,可每个字都咬得准准的,苏北口音里带着股子韧劲儿。 那份政府工作报告,是邓小平按毛主席的意思牵头弄出来的,可从周总理嘴里说出来,就像加了层特殊的分量。 “第一步,1980年以前建成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本世纪内实现四个现代化。” 这话他十年前就在三届人大上说过,这次再说,听着就不一样,底下人都知道,他是强撑着来的。 这时候旁边有个身影慢慢站了起来,是朱德老总,89岁的人了,平时开会从座位上站起来都得两个人搀,今天不知哪来的力气,自己拄着拐杖就想站直。 有人看见他裤腿在抖,手里的报告册哗啦啦响,眼睛花得看不清字,就把册子举到眼前,站一会儿就得换只手扶拐杖,可自始至终没坐下。 过了不到一个月,2月1日下午,周恩来又从医院出来,到大会堂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 一进门就说:“医院不想放我出来,可我还是想每周来跟大家见一面。” 他还特意嘱咐,新班子要带出新气象,把第四个五年计划完成好,那天他说的话,后来都成了国家发展的重要章程。 这次不是开会,是来看老地方,见老熟人,以前为他服务过的老服务员都来了,他拉着每个人的手问长问短,说:“多日不见,真想你们啊!我是来看你们的,跟你们谈心,听你们唱歌的。” 他从北段走到南段,每个厅室都进去看看,在曾经办公的地方,他摸着桌子上的台灯,说这灯用了多少年;在宴会厅,他记得哪块地毯是哪年换的。 走到东大厅,他想起这里有个小伙子会拉二胡,就让人把他叫来,小伙子拉了《二泉映月》,总理跟着打拍子,眼睛里亮亮的。 曲子完了,他鼓掌说真好,还问小伙子家里情况咋样,孩子学习好不好。 临走的时候,有人看见他手上的斑点,眼圈红了,他笑着说:“这是血液循环不好造成的。”说得跟没事儿人一样。 转年1月8日早上,周恩来总理走了,消息传到朱老总那里,这位一辈子经历过无数生死的老帅,坐在椅子上就哭了。 女儿朱敏说,从没见过父亲这样伤心,到了向遗体告别的那天,朱德特意穿上最整齐的军装,让女儿陪着去北京医院。 车还没停稳,他就想把军帽摘下来,朱敏赶紧按住,说还没到地方,他急着说:“见总理,要敬礼的。” 走到遗体跟前,朱德左手托着军帽,右手举起来,敬了个标准的军礼,那只指挥过千军万马的手,此刻抖得厉害,可军礼敬得笔直。 他就那么站着,看着躺在鲜花里的老战友,眼泪顺着脸颊往下掉,滴在胸前的勋章上,旁边的人想扶他坐下,他摇摇头,一直站到仪式结束。 回到家,朱德连着几天没怎么吃饭,也睡不着觉,1月15日周恩来追悼会那天,他想亲自去送最后一程,可怎么也站不起来。 89岁的老人坐在床上,拍着大腿叹气:“唉,去不成了,这怎么对得起恩来?”那声音里的愧疚,听着让人心疼。 七个月后的7月6日,朱老总也走了,像是怕老战友在那边等得太久。 周总理在病痛里撑着作报告,不是简单的坚持,他当时每天要靠大量药物才能止痛,有时候疼得夜里没法睡觉,可作报告那天,他愣是没皱一下眉头。 他心里装着的,是从年轻时候就有的梦想——让中国富强起来,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这份念想,比身上的病痛更有力量。 老辈人的交情,跟现在不一样,他们不是酒桌上称兄道弟,是战场上能把后背交给对方;不是嘴上说同心同德,是困难时能把最后一口粮让给对方。 他们那代人,就像一块块铺路石,把自己铺在国家从弱到强的路上,现在路越走越宽,日子越来越好,可不能忘了当初是谁把石头一块一块摆好的。
1975年,周总理最后一次做政府报告,89岁的朱老总非要站立作陪,周总理病魔缠身
断代史鉴
2025-07-22 00:14:09
0
阅读: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