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算数吗?”1985年,一位衣着寒酸的山西老农拿着一张欠条问政府人员,打开一看

墨色流年绘梦 2025-07-22 02:44:51

“还算数吗?”1985年,一位衣着寒酸的山西老农拿着一张欠条问政府人员,打开一看:金额竟高达1100万,借款人是八路军! 郭建英,1910年出生在山西晋中一个村庄,家里曾是大户人家,祖父拥有几百亩良田,粮仓堆得满满当当,村里谁家过节都来借点米面。幼年时,郭建英跟着私塾先生念书,家里院子宽敞,槐树下总有孩子跑来跑去,日子过得舒坦。抗日战争一来,村里乱了套,田地没人种,佃户跑得没影,郭家的家底一点点耗光。到了郭建英这辈,家里早就没了往日的风光,靠着微薄的收入勉强过活。 抗日战争打得正凶,八路军在晋中一带跟日军死磕,粮食成了大问题。部队纪律严,绝不随便拿百姓的东西,可战士们饿得皮包骨头,战斗力都受影响。为了撑下去,部队开始向地主和富裕农户借粮,开具欠条,承诺战后还清。郭建英的祖父是个热心肠的地主,听说部队缺粮,二话不说就组织人把家里的小米、玉米装上车,送到八路军驻地。粮食送过去后,部队开了一张欠条,写明数量和部队番号,盖上红章,叮嘱一定要收好,随时能兑换。 那时候,借粮的事在晋中农村挺常见。八路军缺粮,百姓日子也不好过,可大家还是咬牙拿出存粮。郭老先生送的粮食数量不少,折算下来值一大笔钱。部队收到粮食感动得不行,特意请他喝茶,聊了聊村里的情况和前线的战事。临走时,欠条塞到他手里,郑重承诺这张纸永远有效。郭老先生没多想,收下欠条就回了家。 没过多久,郭老先生因病去世,临终前把欠条交给儿子,嘱咐不到万不得已别拿出来。欠条就这么一代代传下来,到了郭建英手里。时间一晃几十年,郭家早就没了当年的家底。到了1985年,郭建英已经70多岁,妻子得了重病,家里连医药费都凑不齐。走投无路,他翻出那张保存了四十多年的欠条,纸都脆了,字迹却还清清楚楚。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他找到县政府,问了一句:“这欠条还算数吗?” 县政府的工作人员接过欠条一看,吓了一跳。欠条上写着借粮数量,折算成当时的法币,金额高达1100万!他们赶紧上报,县里组织人查档案,确认欠条的真实性。核实过程不简单,得翻老账本,对照当年的部队记录,还要找老兵核对情况。没几天,确认无误,政府筹了笔钱,折算后交给郭建英。郭建英拿到钱,立马去医院给妻子付了医药费,家里总算缓过一口气。 这张欠条后来被送到当地博物馆,成了展品。它不只是一张纸,更是抗战时期军民一条心的见证。八路军和老百姓之间那种互帮互助的情谊,通过这张欠条传了下来。郭建英的祖父当年送粮,没想着回报,可这张欠条却在几十年后救了他家的急。政府兑现承诺,也让这份信任有了回报。欠条上盖的红章,像是那段艰难岁月里的一抹亮色,提醒着后人,军民之间的情分有多深。 郭建英的妻子治好病后,夫妇俩在村里过上平静的日子。他有时会跟村里的年轻人讲起祖父送粮的事,讲到八路军怎么守信用,语气里满是自豪。这张欠条的故事在当地传开,不少人去博物馆看过那张泛黄的纸,感慨那时候的军民情谊。欠条背后的故事,成了晋中人常提起的往事,也让更多人知道,共产党说话算话,哪怕过了几十年,承诺依然兑现。 这张欠条不只是郭家的记忆,也是抗战历史的一个缩影。那个年代,军民同心,共同扛过最艰难的时刻。郭老先生送粮的举动,代表了无数普通百姓对八路军的支持。而八路军开具欠条、兑现承诺的做法,也展现了他们对百姓的尊重和责任。几十年后,这份信任依然没变,欠条的价值不只是钱,更是那段共患难的历史。

0 阅读:133
墨色流年绘梦

墨色流年绘梦

墨色流年绘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