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朱元璋命令将士在教场集合,等待大将军徐达发布命令。不久传来消息:徐达将军已经被抓起来了,即刻问斩!只见徐达双手被反绑着,在两名卫兵的压服之下低头走来,后边跟着几名手持钢刀的执法队员。 朱元璋生在安徽凤阳一个穷农户家,1328年出生,早年爹妈兄妹都死于灾荒瘟疫,他小时候放过牛,当过和尚,四处乞食讨生活。1352年,25岁时投身郭子兴的红巾军,从小兵干起,娶了郭子兴养女马氏,逐步掌权。攻下滁州后,他建起自己的队伍,推行屯田养兵。1356年拿下集庆路,改名应天府,当成大本营。接着打败陈友谅,在鄱阳湖大战用火攻战术干掉对手,统一江南。1366年灭张士诚,势力稳固。1368年称帝建明,定都南京,年号洪武。在位31年,推行中央集权,设锦衣卫监视百官,打击贪腐,但也大兴文字狱,杀了很多功臣。军纪方面,他从起兵就强调不扰民,靠百姓支持取胜。 徐达1332年生,同是凤阳人,出身农家,自小习武,身材高大。1353年加入朱元璋队伍,从底层打拼,参与攻克滁州和州。鄱阳湖大战中摧毁陈友谅水寨,立大功。灭张士诚后,1367年任征虏大将军,率25万大军北伐,攻克山东河南,1368年进元大都,推翻元朝。之后多次出兵漠北,打蒙古残部,筑边墙防卫。洪武十八年背生毒疽去世,追封中山王,后改魏国公。两人从小乡亲,合作默契,徐达治军严谨,深得朱元璋信任。朱元璋军队以纪律好闻名,这得益于他早年的管理思路。 元末军队乱象多,士兵扰民抢掠常见,朱元璋看在眼里,知道这会毁了队伍声誉。他起兵是为推翻元朝暴政,保百姓安宁,如果自家兵跟元军一样欺压老百姓,那老百姓为啥支持你?取胜靠的不是光有兵马,还得有民心。攻镇江前,军中就出过士兵扰民的事,朱元璋决定整顿。徐达作为统帅,被指管束不严,导致军纪败坏。执法官宣读罪状,说徐达瞒报部下作恶,坏了红巾军名声,必须斩首警示。李善长带头求情,说徐达作战勇猛,是人才,大战在即饶他一命。 其他将领和士兵也跪求宽恕,承认扰民与徐达无关,是平日管教松懈。朱元璋讲道理,说起兵替天行道,如果学元军欺民,百姓会反过来推翻自己。打仗胜负在纪律和民心上,没民心啥都白搭。李善长再劝,说临阵斩将不吉,让徐达戴罪立功,攻下镇江后再罚。朱元璋同意饶过,但警告再犯不饶。这事其实是朱元璋和徐达事先商量好的,用这种方式震慑全军,整顿风气。事后证明有效,部队攻镇江时严格守纪,不抢不烧不扰民,百姓欢迎。这招接地气,靠事实教育大家。 整顿军纪后,部队士气高,纪律严,攻镇江顺利拿下,当地百姓拍手叫好。朱元璋后军到时,见城内秩序好,对徐达说那事委屈了,徐达回说没那事军纪哪来今天。两人笑起来,原来是双簧戏。这事传开,朱元璋军队成了当时纪律最好的队伍,赢了民心,对后来战争胜利起关键作用。朱元璋继续推行严明军法,设卫所制度,军户世袭,平时屯田战时打仗,保障供给。 徐达北伐中指挥有方,攻克多地,扩展疆域。洪武年间,朱元璋打击贪腐,推行土地改革,奖励垦荒,移民屯田,经济恢复。但他也严苛,杀胡惟庸、李善长等功臣,牵连上万。徐达幸免,多次出征漠北,修长城防蒙古。1385年病逝,朱元璋厚葬,配享太庙。两人合作奠定明基业,得民心者得天下,这话在他们身上应验。历史看,朱元璋从农民到皇帝,靠的就是抓纪律,抓人心,不搞花里胡哨。这故事告诉我们,领导得实干。 朱元璋执政后期,军纪管理更制度化,五军都督府分管军权,兵部管调兵,互相制衡,避免一人独大。军队来源多,籍选投充,军户补丁严格。徐达贡献大,封魏国公,长女嫁朱棣,后成皇后。明初战争多靠这些措施支撑。事件影响深远,朱元璋军队不扰民,获供给,推动统一。相比元军乱纪导致灭亡,明军靠这点站稳脚。朱元璋生平多争议,杀功臣狠,但建国功绩实。徐达一生征战,战绩辉煌,没沾上后期清洗。两人从小知根知底,合作无间。
1393年,蓝玉被朱元璋处死,还连累15000余人。行刑前,蓝玉指责朱元璋:“跟
【1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