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有人去高原会高反,有人却没事? 去高原玩的人肯定都听过“高原反应”,有的人刚到海拔3000米就头疼欲裂、喘不上气,有的人蹦蹦跳跳爬上5000米还啥事没有。这到底是为啥? 先说说根本原因,高原海拔高,空气里的氧气含量比平原低多了。比如海拔3000米的地方,氧气浓度只有海平面的70%;到了5000米,就只剩50%左右了。咱们的身体早就习惯了平原的氧气浓度,突然到了缺氧的地方,就像手机突然断网——系统容易“卡壳”。 但为啥有人“卡壳”严重,有人却能快速“连上网”? 首先看身体的适应速度,慢慢往上爬的人,身体有时间启动“应急机制”:肾脏会多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让骨髓造更多红细胞(红细胞是运氧气的“小货车”);呼吸会变深变快,心脏跳得更有力,尽量把有限的氧气送到全身。 但如果坐飞机直接扎到3000米以上,身体来不及调整,高反就容易找上门。 然后是个体的“氧气利用效率”,平时爱锻炼的人不一定就更能扛,反而有些看起来“不强壮”的人更适应。 还有些隐藏的身体条件在起作用。比如红细胞数量多的人,就像“小货车”队伍庞大,运氧能力强;血红蛋白(红细胞里的“氧气搬运工”)活性高的人,抓氧气的本事更强。 另外体内的“缺氧感知器”敏感度不同:有的人稍微缺氧就触发强烈反应(头疼、恶心其实是身体在喊“快吸氧”),有的人感知迟钝,虽然也缺氧,但没啥明显症状,不过这不一定是好事,可能掩盖了危险。 当然,状态和准备也很关键。感冒、疲劳、熬夜的时候去高原,身体本来就“虚弱”,高反概率会翻倍;相反,提前一周吃点红景天(虽然效果有争议,但心理暗示也算作用)、保持充足睡眠、到了之后先躺半天别瞎蹦,都能帮身体平稳过渡。 高反就像一场身体和低氧环境的“谈判”,能不能谈拢,既看先天的“硬件条件”,也看后天的“谈判策略”。不过记住,高反不是小事,一旦出现持续呕吐、意识模糊,赶紧下撤到低海拔地区,别硬扛!
楚钦:把pin给我好了。都知道谁最喜欢收集pin,估计回家还没捂热乎就得上交
【1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