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和亲十分常见,北宋王朝为何从没有和亲? 话说,中国古代王朝对付边疆少数民

熹然说历史 2025-07-23 00:12:50

古代和亲十分常见,北宋王朝为何从没有和亲? 话说,中国古代王朝对付边疆少数民族,总爱用和亲这招,从汉朝到清朝,公主们一个个远嫁出去,换来短暂太平。可北宋呢,立国一百多年,面对辽国、西夏这些强邻,却从来没搞过和亲。这里面藏着啥猫腻?是北宋皇帝太自傲,还是有其他算盘?咱们慢慢扒开看。 辛弃疾出生在1140年,那时候金国已经占了北方,他的家乡在济南历城。祖父辛赞在金国当官,但一直教他记住宋朝的根,早早灌输抗金的想法。辛弃疾从小就习武,骑马射箭都行,还参加过金国的科举考试,不过没中,实际是为了摸清敌情。二十二岁时,他聚了两千人加入耿京的起义军,当掌书记,帮着出谋划策,劝耿京南下归宋。 1162年,耿京派他带表文去南宋见高宗皇帝,路上躲过金军追兵,到达建康后,高宗接见他,授了官职,让他当承务郎,后来改江阴签判。同年,耿京被张安国杀害,辛弃疾带五十人北上,闯金营捉住张安国,押回南宋杀了。朝廷赏他天平军节度掌书记。从这以后,他留在南宋,历任各种地方官,比如湖北转运副使、江西提点刑狱。 在这些职位上,他修水利,练军队,上书朝廷建议选兵屯田,准备北伐。1172年,任仓部郎官时,写了恢复大计。次年当江西提刑,惩治贪官,建园林叫稼轩,自号稼轩居士。晚年求战多次没成,闲居带湖,写了不少词。1174年,任湖南安抚使,练兵屯粮。1181年遭弹劾,闲居上饶二十年。1194年,任福建安抚使,设飞虎军,训练士兵。1203年,任枢密都承旨,却被韩侂胄挤走。1207年病逝铅山,临终前写遗表,表达北伐遗憾。朝廷后来追赠他少师,谥忠敏。 大家都知道,古代中原王朝跟游牧民族打交道,和亲是常见招数,从汉匈到唐蕃,都是嫁公主出去缓和矛盾。可北宋不一样,建国后面对辽国、西夏、金国这些邻居,从没用过这招,转而靠给岁币维持和平。赵匡胤开国时定下重文轻武的政策,避免军阀乱局,这让对外策略偏向防守,不是扩张。 1004年,宋真宗跟辽国打仗,签了澶渊之盟,每年给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换来两国互称兄弟,边境贸易活跃。辽宋关系就这样稳住了,没提联姻。朝廷里有人议论和亲,尤其庆历年间,西夏李元昊称帝,宋军败仗连连。吕夷简建议选宗室女嫁西夏,省军费。范仲淹反对,说宋是天朝,不该嫁女给叛逆,加岁币就行。仁宗同意,1042年加给辽银绢各十万两,换辽不帮西夏。战后给西夏银七万两、绢十三万匹、茶三万斤。 北宋经济发达,岁入上亿贯,岁币只占小头,东京街市繁华,丝绸茶叶外运多。这比打仗省钱多了,避免劳民伤财。辽宋有摩擦时,比如辽兴宗要地,宋廷谈判后加币解决,没和亲念头。西南大理、吐蕃弱,册封就服了,不需联姻。西北党项虽强,宋视其为叛臣,不宜和亲。总的说,北宋自认正统,觉得和亲丢人,花钱买太平更实际。 北宋后期问题堆积,方腊起义闹得江南不安。钦宗上台,金军南下。1126年金兵围汴京,次年破城,俘徽宗、钦宗和三千宗室北去,靖康之耻,北宋亡。赵构南逃,1127年在应天府即位,建南宋,定都临安。初期金军追击,他沿江避敌。绍兴和议后,给金银绢各二十五万两。 辛弃疾归宋后,积极抗金。上书献策,坚持北伐。孝宗、光宗时,他多次求战。宁宗朝,韩侂胄掌权,召他出山,却很快罢官。他一生被劾七次,闲居多年。1207年10月3日病逝,享年六十八岁。身后遭弹劾追削爵秩,后来朝廷追赠,谢枋得上疏洗冤。 南宋延续到1279年,蒙古围襄阳,宋军守不住,最终崖山海战,全军覆没,宋亡。 其实,北宋不和亲的策略,看似聪明,却没挡住灭亡的命运。你们觉得,如果北宋早点调整军事,是不是能多撑几年?欢迎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大家一起讨论。

0 阅读:7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