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55岁的英国女王骑马检阅部队,被一名17岁的少年连射6枪,枪枪射中要害,可女王不仅毫发无伤,还活到了现在! 这场未遂刺杀很快揭开谜底:萨吉安使用的是特制空包弹。审讯室里,这个曾在空军训练团获得射击徽章的前童子军坦白动机:“我要成为全世界最出名的少年。刺杀女王就能创造历史。” 警方翻看他的日记,发现更惊人的心路历程:“太多人想出名了,我决定刺杀女王,这样就能成为第一个向她开枪的人”。 更荒诞的是,他行刺前曾给白金汉宫寄过警告信,可惜信件迟到三天,待女王遇袭后才送达。 历史总有诡谲的重演。四个月后的新西兰但尼丁市,女王车队正接受民众欢呼。17岁的克里斯托弗·刘易斯躲进亚当斯大厦五楼废弃厕所,将0.22口径步枪架在窗台。 当女王身影出现在瞄准镜中,他果断扣动扳机。子弹呼啸着擦过女王发髻,没入身后建筑。 现场警察竟误认枪声是“坠落的广告牌或鞭炮”,连女王本人都未察觉危险。 刘易斯的背景更令人忧心。这个4岁就因推同学下高台被幼儿园开除的问题少年,抢劫纵火无所不为。 被捕后他先是编造受“雪人”“北极熊”等新纳粹指使,后又得意宣称:“可惜射偏了!要是打中就是叛国罪了!” 更匪夷所思的是,新西兰总理罗伯特·马尔登为避免王室震怒不再来访,亲自下令封锁消息,最终仅以非法持枪罪轻判三年。 当1995年女王再度访新时,当局竟用纳税人资金将刘易斯“礼送”至大堡礁岛度假,提供免费食宿车辆,被他戏称“过上了王室生活”。 两起未遂刺杀映照出躁动时代的病灶。萨吉安在法庭上直言不讳:1980年约翰·列侬遇刺后凶手马克·查普曼一夜成名,1981年3月里根总统遇刺案轰动全球,这些事件刺激了他“必须干票更大的”。 刘易斯则组建所谓“国家游击队”,视犯罪为人生勋章。二人不约而同将君主符号当作成名捷径,却忽略基本事实:女王作为虚位元首,刺杀她既不能改变政策也无法颠覆政权,纯粹是场虚妄的表演。 耐人寻味的是两位“名人梦患者”的结局。萨吉安出狱后遭全民唾弃,被迫隐姓埋名远走他乡;刘易斯则在1997年因谋杀妇女入狱后离奇触电身亡。 而他们试图伤害的女王,以惊人定力继续履行了四十余年职责——遇袭当日她安抚受惊坐骑后坚持完成阅兵;听闻新西兰隐瞒真相,也仅淡然表示“公务优先”。这种反差印证了真正的历史地位从不由暴力书写。 如今回看这两场闹剧式刺杀,其黑色幽默下藏着更深的警示。当萨吉安们在日记里写下“要震惊世界”时,恰逢电视媒体重塑名人定义的年代;而今社交媒体时代,流量争夺战让“恶名也是名”的诱惑愈演愈烈。 从列侬遇刺到网红文化,历史总在提醒:当年轻人把枪口或手机镜头对准他人时,真正需要校准的,或许是这个时代的名利观。 毕竟四十年后,人们只记得那位马上从容的银发女王,而非两个试图用子弹兑换头条的少年。 素材来源:国际在线 国际在线官方账号 2018-03-02 14:46
1981年,55岁的英国女王骑马检阅部队,被一名17岁的少年连射6枪,枪枪射中要
沈言论世界
2025-07-23 10:58:1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