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签了,埃及也签了,美国要慌了!到现在,已经有32个国家与咱们签订了本币互换和贸易本币结算的协议,规模已经达到了约4.5万亿人民币。 一连串的签约背后,是一个正在悄然改变的世界金融格局。 从东盟十国、中东六国,再到拉美、非洲、欧洲的多个国家,越来越多的经济体不再单一依赖美元,选择与中国开展本币互换和本币结算,这场“去美元化”的浪潮势不可挡,正在全球蔓延开来。 2023年3月,中国与巴西签署了金额高达1900亿元人民币的本币互换协议。作为拉美第一大经济体,巴西与中国的双边贸易总额早已超过1500亿美元。 这份协议标志着双方企业在进出口交易中可以直接使用人民币和雷亚尔进行结算。贸易企业不再需要把注意力放在美元汇率的阴晴不定上,定价和结算变得更加稳定和高效。 巴西出口投资促进局对此表示,本币合作将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增强企业信心。 2024年5月,埃及紧随其后,与中国完成了本币互换协议的续签,并明确表示将探索在更广泛的贸易领域中使用本币进行结算。 这份联合声明不仅体现了埃及对人民币的认可,也反映出非洲国家在货币多元化上的迫切态度。 埃及与中国近年来在基础设施和能源建设领域合作频繁,首都新行政商务区、斋月十日城电气化铁路等项目,都是双方合作的硕果。 东盟其他国家也不甘落后。在《2026年至2030年经济共同体战略计划》中,东盟官方提出将大力推动本币结算机制,以应对汇率波动对区域贸易的冲击。 印尼、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等国纷纷展开行动,不仅与中国进行本币合作,也在东盟内部推动跨境本币结算机制的建设。 这股区域协同的力量,为亚洲货币体系注入了稳定性,也为全球货币多极化树立了样板。 中东地区的态度同样坚决。2023年11月,沙特阿拉伯与中国签署了500亿元人民币的本币互换协议,阿联酋也在同年续签了350亿元人民币的协议。 值得注意的是,阿联酋与中国不仅开展了本币合作,还在中央银行数字货币和金融科技领域展开深度协作。 伊朗在2024年正式加入金砖国家机制后,更是公开表态将强化与中国的本币结算合作,明确提出反对美元在地区事务中的主导地位。 从东盟、中东,再到欧洲、非洲、拉美,这些国家在与中国开展贸易、投资活动时,越来越倾向于使用本币结算。这不仅节省了汇兑成本、规避了汇率风险,也显著提升了资金周转效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显示,2024年第一季度,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已降至58.3%,而人民币的占比上升至12.28%,位居SDR货币篮子第三。 到了2025年第一季度,美元占比进一步下滑至57.7%,创下近25年来新低。这一趋势表明,全球金融市场对美元的依赖正在逐渐减弱,各国央行在外汇储备结构上的调整已成明确方向。 阿根廷也成为本币合作的典型例子。2024年,美国试图阻止阿根廷与中国续签互换协议,但遭到阿根廷方面的坚决回应。 面对美元流动性紧张和债务压力,阿根廷明确表示本币合作是其稳定外汇市场的关键措施。2023年,阿根廷已用人民币支付部分对华进口款项,其在“去美元化”上的动作,极具代表性。 2024年,全球使用人民币进行跨境支付的占比达到4.5%,已成为全球第四大支付货币。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覆盖范围扩大至180个国家,交易处理量同比增长45%。 不仅如此,南美的BBM银行已成为首个接入CIPS系统的拉美金融机构,意味着人民币在西半球的使用频率正在不断增加。 美元从2015年的66%占比一路滑落至2024年的不足58%。美国财政部对此已有明确警觉,财政部长耶伦曾公开表示,美元在全球体系中的地位“不能被视作理所当然”。 面对现实,美国除了加强与盟友的经济绑定,更多地依赖关税和金融制裁等传统工具,试图稳定其金融影响力。 不过,效果并不显著。2024年,美国外资官方部门净卖出了约600亿美元的美债,日本减持最多,达680亿美元。美债拍卖的外国认购率跌至10%,主要靠私募资金支撑。 这一系列数据反映出国际市场对美元资产的兴趣正在下降,美元指数也一度跌破100点,金融市场的信心正在被严重消耗。 尽管美元仍在全球跨境贷款、国际债券发行中占据半壁江山,在国际贸易发票开具中保持约50%的使用率,但这种优势已不再牢不可破。 多极化的趋势已然形成,储备货币的地位从未绝对,历史上荷兰盾、英镑的衰落,早已为今天的局面埋下伏笔。 中国通过本币互换与本币结算,正在为全球经济提供一种新的合作模式。 信息来源:大公国际:人民币“朋友圈”持续扩容--双边本币互换的现状、作用与前景
巴西签了,埃及也签了,美国要慌了!到现在,已经有32个国家与咱们签订了本币互换和
波览历史
2025-07-23 11:10:01
0
阅读: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