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囊文学我有补充观点:其实啊,窝囊文学这东西,说白了就是当代年轻人给自己做的“精神解压包”。你看那些“生活打我一巴掌,我说没上次响”的话,听着怂得不行,其实全是憋着的劲儿换了个软乎乎的壳子。
这帮人心里状态挺拧巴的:一边是真累,卷不动了,不想再被“必 须 成功”“要变厉害”这些话绑 架,所以拿“国家一 级保护废物”这种词自嘲,本质是想喘口气;另一边呢,也不是真就破罐子破摔,不然为啥要费劲编这些段子?不过是用“认怂”当盾牌,挡挡外界的催逼——领导要加班?“我毛茸茸地离开”;亲戚催婚?“您说得对,我这就躺平”。
他们心里门儿清:太刚了容易崩,太硬了容易炸,不如先窝囊着,至少能护住自己的情绪。就像有人说的“窝囊着也挺好”,不是没追求,是把“不勉强自己”当成了新追求。而且啊,发这些话的时候,其实也是在找同类——你看,大家都在说“命运齿轮转得不管我”,那我这点焦虑好像也没那么丢人了,这是在抱团取暖呢。
当然,也不是没矛盾。嘴上喊着“躺平有理”,可能夜里也会偷偷琢磨“是不是该努努力”;吐槽“眼睛会了手不会”,其实也暗戳戳羡慕真本事。但总的来说,窝囊文学就是他们的“弹性生存术”:先把姿态放低,反而能更稳地站着。毕竟,能笑着认怂的人,心里多半藏着不想被生活打垮的韧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