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鲁藏布江建全球最大水电站,印度也有理性声音:不用立即担心。
当中国在雅鲁藏布江上启动全球最大水电站建设的消息传出,印度媒体的反应几乎铺天盖地,一时间“水炸弹”“断流威胁”等词汇充斥报端,仿佛一场危机即将席卷南亚。
但在这片喧嚣之中,一些冷静而理智的声音,像微风一样,试图冲淡过度渲染的情绪。
他们提出的问题不再只是“愤怒”与“抗议”,而是回归到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区域合作这一更核心的层面。
7月21日,印度阿萨姆邦首席部长希曼塔·比斯瓦·萨尔马在古瓦哈提的一场公开活动中面对媒体提问时表示,对于中国正在建设的水电项目,他“并没有立刻担心”。
他的理由很明确:布拉马普特拉河作为一条巨大的流域水系,其水源并不全部来自中国境内的雅鲁藏布江,而是由不丹等地众多支流汇聚而成,这种自然的分散性水源结构足以减轻部分潜在影响。
这番话一出,立刻在印度国内引发广泛讨论,有人称他在“替中国说话”,但更多理性观察者意识到,这位地方领导人的表态其实代表了一种更成熟、务实的外交态度。
他并未盲目指责,也没有煽动情绪,而是承认水电站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观察”,并指出目前有两种观点并存:一是担心水流减少影响下游生态,二是认为大坝蓄水可能缓解洪灾。
这一态度与部分印度媒体的极端言辞形成鲜明对比。
就在几天前,一些媒体用“水炸弹”“生态威胁”形容中国的水电项目,甚至有官员语出惊人地威胁将对中国“反击”。
这些言论尽管激烈,却未提供任何实质依据,反倒暴露了印度内部在水资源问题上的双重标准和焦虑。
事实上,印度在水资源管理上的“历史”并不鲜见。
今年旱季,印度对巴基斯坦实施断水措施,导致后者70%的农田出现严重干旱;雨季时又突然泄洪,造成洪水冲毁大片庄稼。
这种“水资源武器化”的操作被外界广泛批评。
更早之前,1975年印度修建法拉卡大坝,导致下游孟加拉国多年水源匮乏,至今仍是区域争议焦点。
与之相比,中国在雅鲁藏布江的水电开发计划显得格外克制与透明。
目前该江段的水资源开发率不到1%,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每年汛期,中国都会主动向印度提供水文数据,帮助其监测洪水风险,这种行为无疑体现出负责任大国的风范。
水电站建设本身也并非突发奇想,而是国家能源战略的一部分,旨在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提升清洁能源比重。
最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去年一些印度官员还公开表示中国的水电开发对印度“有好处”,如今却调转口风,称之为“生存威胁”。
如此变脸速度,令人瞠目。
与此同时,印度自己也未曾停下在布拉马普特拉河支流上建坝的脚步。
根据卫星图像显示,印度目前已悄然在该区域建造了至少五座水坝。
自家的工程被称为“开发”,别国的项目则被定义为“威胁”,这种逻辑实在难以服众。
更重要的是,水电工程的核心目的是利用水资源的势能发电,并不直接消耗水量。
大坝蓄水后仍会正常泄洪与下泄,水文循环并未被切断。
对于下游来说,稳定的水流反而有助于防洪、灌溉和生态调节。
阿萨姆邦首席部长提到的“有可能对洪水起到缓冲作用”的观点,正是这种科学认知的体现。
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印度对中国水电项目的反应暴露出其对自身水资源管理体系的不自信。
多年来,印度一方面在国内高强度开发河流,另一方面却对邻国的正当开发行为抱以敌意,这种心态不仅不利于区域合作,更容易加剧紧张局势。
阿萨姆邦领导人的冷静判断恰恰提醒印度,不应被情绪裹挟丧失理性,国家间的基础设施建设应以互信和沟通为前提。
中国在雅鲁藏布江上的工程既是国家能源战略的重大部署,也是对绿色发展的有力回应。
面对气候变化和能源转型的双重挑战,中国选择了不走“高碳老路”,而是聚焦清洁水能资源,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增长。
对下游国家,中国始终保持数据共享与信息沟通,展现出尊重与负责的态度,这种稳健务实的做法值得肯定。
如今,水资源已成为全球战略资源之一,谁掌握了水,谁就掌握了未来。
中国选择在自己国土上科学合理地开发水能,不仅是对国家发展负责,也是对区域稳定的一种贡献。
面对这一趋势,印度应当摒弃冷战思维,放下毫无根据的猜忌,以更加理性和务实的态度参与到区域水资源管理的合作之中。
合作共赢才是大国之道,双标与恐慌只会让自己陷入舆论困局。
中国的水电项目是对未来的投资,是对清洁能源的信心体现。
在这个全球都在呼唤绿色转型的时代,中国的脚步坚定,方向明确。
而那些曾经以水为“武”的国家,如今面对同样的问题,或许更应该反思自己过往的作为,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别人。
真正的强者,应该是用事实说话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