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西德总理施密特站在毛主席病榻前,开口就是一句:“欧洲必须联合起来,抗衡苏联与美国。”毛主席睁开眼,语气平淡却直中要害:“欧洲分裂,是骨子里的事。”这一句话,让施密特沉默很久。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5年深秋,西德总理施密特,一位在欧洲举足轻重的人物,带着他为欧洲设计的防务蓝图,远赴北京,他此行的目的很明确:从那位东方智者口中,获得应对世界变局的答案,特别是如何让欧洲真正联合,摆脱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夹缝。 施密特并非一般的政客,他被称作“中国通”,书架上摆着德文版《毛选》,他对中国如何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转变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大国,抱有极大的敬意。 但也正因此,早在担任西德财政部长时,他就力主与中国建交,深知中国在地缘政治中的分量,他坚信,要解欧洲的困局,非得听听这位“舵手”的意见。 可是施密特抵达北京后,却得知毛主席身体不适,能否会面还是未知数,而访问那几天,他一边参观长城、走访工厂,一边焦急地等待消息。 直到10月30日深夜,通知终于来了:次日清晨见面,施密特激动得连夜将讲稿又改了三遍。 当轿车停在中南海一间朴素的平房前,施密特几乎以为走错了地方,白灰墙、木桌椅、褪了色的沙发套,屋里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 谁能想到,搅动世界风云的伟人,竟生活在如此简朴的环境中,毛主席扶着警卫起身与他握手,腿脚虽不便,但精神矍铄,态度也轻松。 而毛主席开口的第一句话,就让施密特心头一颤:“德国人好哇,哦,是西德同志。”一句轻描淡写的话,精准点出了德国分裂的现实,直击要害。 更让施密特惊讶的是,毛主席的思路极为敏锐,有时翻译刚把他的长篇大论译成中文,他就能直接打断并指出其中的问题。 但施密特知道机会难得,便直奔主题,自信地阐述他的欧洲联合防务构想:“欧洲国家已下定决心,绝不给苏联进攻的可乘之机,我们有信心保持军事平衡。”在他看来,只要欧洲军力足够强大,就能确保安全。 然而,毛主席却直接打断了他,语气平淡,却字字千钧:“欧洲分裂,是骨子里的事。” 这句话让房间里的空气瞬间凝固,毛主席进一步反问:“现在看着挺好,十年二十年以后呢?你们那些导弹坦克挡得住苏联?还会发生战争的。” 并且毛主席一针见血地剖析了欧洲的症结:“打仗讲究骨头硬,你们欧洲人缩在美国盾牌后面,心还不齐。” 而且英国人有自己的小算盘,法国人跟美国人眉来眼去,德国自己还分着东西,他总结道,欧洲“太软、太散,一些国家尤其害怕打仗,而打仗最怕心不齐。” 紧接着,毛主席提起二十多年前的朝鲜战争,用一句“三十八度线画得再直,没骨气的照样让人推着走”作比。 这番话像锥子一样扎在施密特心上,他端着茶杯,半天没接话,他跨越半个地球来求教,谁知自己引以为豪的战略,在老人眼里竟像纸糊的墙。 但毛主席的洞察力还不止于欧洲,他话锋一转,预言当时如日中天的美国也“早晚要出大问题”,“美国自己也得栽跟头。” 要知道,那可是1975年,美元霸权稳如泰山,这个预言在当时听来,无异于天方夜谭,毛主席强调,真正的安全不只靠军事,他以越南战争为例,“美国进攻越南就失败了”,这说明“光靠导弹撑不起脊梁。” 甚至毛主席给出了自己的核心思想:“真正的铜墙铁壁,得从人心缝里长出来。” 而跪着求来的盾牌迟早生锈,自己长出来的骨头才经得起摔打,他提醒施密特,欧洲的团结必须自力更生,不能指望美国,否则后患无穷。 这短短两小时的对话,毛主席教给施密特的不是什么锦囊妙计,而是把手按在地球仪上点出的真相:面对挑战,必须“丢掉幻想,准备斗争。” 这几十年过去,历史的发展令人惊叹,毛主席对欧洲的预言一一应验,今天的欧盟峰会,更像个热闹的集市,二十几个成员国各有各的盘算:德国想要俄国的天然气,波兰要扛反俄大旗,法国则总想着当欧洲老大。 而俄乌战火一起,欧盟连提供坦克炮弹这种事,都还得看美国的眼色,这正是那句“骨子里的分裂”最真实的写照。 并且施密特在回去的飞机上,他写满了三页笔记,在一个铅笔画出的星号旁,他特别标注了毛主席关于美国未来的预言,施密特晚年在回忆录中也坦承:“他早就看穿欧洲的团结只是个童话。” 这场会面,给施密特带走的不是战略建议,而是一面“照妖镜”,它照出了欧洲根深蒂固的分裂基因,照穿了美国霸权内部的病灶,更照亮了在国际风云中求存的硬道理。 那句听着粗糙的“丢掉幻想,准备斗争”,在几十年风雨的冲刷下,反而越发闪耀着真理的光芒,在今天的国际舞台上,这或许仍是各国最需要汲取的恒久启示。 【信源】施密特拜访毛泽东始末2010-04-0115:58:00 来源:书摘
1975年,西德总理施密特站在毛主席病榻前,开口就是一句:“欧洲必须联合起来,抗
虎皮芳草潭
2025-07-23 16:23:5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