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一名老人在北京军事博物馆参观时,看着四下无人,偷偷摸了一下文物,被工

墟史往事 2025-07-24 10:11:47

1976年,一名老人在北京军事博物馆参观时,看着四下无人,偷偷摸了一下文物,被工作人员大声制止,老人却红着眼眶说:“当年是我背着它走完了两万五千里长征。”   1976年的一天,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来了一位衣着朴素的老人,他头发花白,步履缓慢,在展馆中四处张望着。   老人站在一台手摇发电机面前,整个人好像被定住了,久久没有挪动,展柜的灯光打在那发电机的斑驳铁壳上,像是照亮了一段沉寂多年的记忆。   老人悄悄地抬起手,透过玻璃缓缓伸向那台旧机器,手指微微颤抖,他的举动被一名馆内工作人员注意到,对方快步走来,语气带着几分急切,劝他不要触碰展品。   老人听到声音,才像是被拉回现实,手停在半空中没有再往前,他没有辩解什么,只是眼圈通红,眼泪一点点在眼眶里打转。   站在发电机前的这个老人叫谢宝金,曾是红军的一名战士,他出生在江西于都一个偏僻的山村,家境贫寒,早年便在矿上干活,靠一身力气养家糊口,身高一米九,骨架粗大,抗重物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   1934年,他加入红军,在临出发参加长征前,被交付了一项特殊的任务,首长把一台手摇发电机交到他手上,嘱咐他必须把它带到延安。   这台机器重六十八公斤,是当时红军内部唯一的一台发电机,用于保障指挥部和前线之间的通信,没有这台机器,很多命令就无法下达,很多战报也不能及时送达。   最初护送发电机的是一个加强连,一百多人轮换抬着,人员警戒分布密集,可在一次次激烈的战斗中,这支队伍逐渐缩小。   湘江战役时,敌军火力密集,红军强行突破封锁线,桥面被炸断,河水染红,许多战士在河边倒下。   为防止发电机受损,谢宝金索性将它死死绑在自己身上,一路趟着水过去,他不是最强的战士,也不是最聪明的指挥员,但他把这台机器看得比命还重。   行军途中,路过草地沼泽,发电机用油布层层包裹,用树枝绑成的简易架子固定在背上,他走在前面,后面的战士用棍棒试路。   他怕水汽腐蚀零件,每天用干布擦拭机器几次,高原缺氧,他喘得像风箱,可依旧没有放下,翻雪山时,他冻得浑身僵硬,把棉衣脱下来给发电机包了一层,自己披着破军装啃干粮。   那年冬天太冷,很多人倒下没再起来,他咬着牙坚持,肩膀被勒出两道深沟,像是被岁月切割的痕迹。   长征结束后,发电机完好地运抵延安,他在庆祝大会上被点了名表扬,但他自己却从不提起,他说那是大家一起的事情,他只是把自己的活干完了。   新中国成立后,他被调到总参谋部短暂工作,没几年因为身体不好,就主动申请退下来,回了江西老家,他在供销社干收购,公私分明,平日里说话不多,但邻里都说他是个实在人。   这次来北京看病,是老战友托关系安排的,他顺道去军博看看,本想安安静静看一眼,没想到一眼望见那台发电机,他再也忍不住了。   站在展柜前,他像是看到一个失散多年的战友,那台机器虽然已经布满锈迹,但在他眼中依旧清晰,它不再是冰冷的铁块,而是他青春、汗水和信念的见证。   那一天展馆里很多人都记住了那位老人,他曾背着这台发电机,走完了两万五千里长征,这台发电机,如今依旧静静地躺在那里,它不再响起电流的轰鸣,但它曾见证过一个人、一个队伍、一个时代最坚韧的坚持。

0 阅读:191

评论列表

用户16xxx56

用户16xxx56

5
2025-07-24 10:41

应该重奖

墟史往事

墟史往事

人间只道黄金贵,不问天公买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