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朱元璋想杀刘伯温前夜,马皇后派人送水果给刘伯温,刘伯温打开一看,面露惊恐之

诺言卿史录呀 2025-07-24 10:37:30

明朝,朱元璋想杀刘伯温前夜,马皇后派人送水果给刘伯温,刘伯温打开一看,面露惊恐之色,只见篮子里赫然放着俩枣一梨。次日,刘伯温见到朱元璋跪地高呼:“陛下,我有一字不会写”,侥幸保得一命。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对文臣刘伯温起了杀心。

马皇后偷偷派人给刘家送去一篮子水果。

刘伯温掀开盖布一瞧,吓得脸色惨白——里头整整齐齐摆着两颗枣和一个梨。

隔天上朝,刘伯温扑通跪在朱元璋跟前大声说:“皇上,有个字臣实在不会写啊!”靠着这个法子,刘伯温总算捡回一条命。

这事让老刘憋屈得厉害。

当年可是朱元璋派了使者一趟趟往青田跑,硬把他请出山的。

那时候朱元璋客客气气,承诺给权给位子,说得天花乱坠。

刘伯温被这份“诚意”哄住了,卷起铺盖就去了应天,成了朱元璋打仗摇扇子的军师。

真要是没刘伯温这一肚子计谋,朱元璋建大明朝估计得多折腾好几年。

可江山坐稳后朱元璋就翻脸了。

他那副嘴脸活脱脱像个哄骗良家妇女的混混。

对这些前朝归顺的臣子,轻了骂得你狗血淋头,重起来直接砍脑袋。

搞得大臣们走路都怕踩死蚂蚁,整天战战兢兢。

亏得有马皇后这位老好人在中间调和,刘伯温才没甩手走人。

当然他也只敢想想罢了。

面对朱元璋那张阴晴不定的脸,真敢撂挑子跑路?怕是人头当天就得挂城楼上去,连老婆孩子都得跟着死透透。

所以刘伯温一边怕得要死,担心哪天屠刀落到自己脖子上,一边暗暗琢磨怎么体体面面告老还乡。 其实当年请刘伯温出山可不容易。

刘家祖祖辈辈吃的是元朝的饭,和那些贫苦百姓可不是一路人。

他们盘算得明白,管你皇帝姓啥,只要保住自家田产地位就成。

从这点看,刘伯温打心眼里不乐意给朱元璋卖命——堂堂读书人转头替反贼效力,脊梁骨还不被乡亲们戳断?所以他咬紧牙关死活不答应。

使者孙炎跑了三趟都没把话说通。

可朱元璋那边铁了心要人,又派来好几拨说客。

架不住车轮战,刘伯温最后松了口,成了朱元璋打天下的重要帮手。

刘伯温确实是个厉害的谋士。

当年朱元璋被陈友谅和张士诚夹在中间,手下大将吵翻了天。

有人说先打富得流油的张士诚,有人说先啃硬骨头陈友谅。

关键时候刘伯温站出来拍了板——必须得先打陈友谅。

他看人看得透,张士诚那边老百姓日子是过得好,可这人没多大野心,就图守住眼前这三亩地。

咱们去打老陈,老张绝不敢抄后路。

可其他将领还是犯嘀咕。

这步棋要是走错,两面受敌就是死路一条。

大伙都觉得刘伯温太冒险。

但刘伯温看准了张士诚不会动,任凭同僚如何反对,他就认死这个理。

最终朱元璋采纳了他的计策,大军直奔陈友谅去了。

结果和张士诚真就被刘伯温料中。

他窝在苏州府里吃香喝辣,眼巴巴瞅着朱元璋和陈友谅打得你死我活,打心眼觉得事不关己。

不过张士诚忘了一件事,老虎打完架腾出手来,迟早要把围观的一并吃掉。

朱元璋收拾完陈友谅,转身就吞了张士诚的地盘,最后果真登了基。

这件大功,刘伯温可算头一份。

为啥说朱元璋像混混呢?因为他坐稳龙椅后,对刘伯温这批前元官员态度恶劣得很。

这些人,有的是自己投奔来的,有的是像刘伯温这样千请万请来的。

结果建国有功,封赏反倒比淮西老兄弟矮一大截。

人人心里不舒坦,刘伯温更窝火。

自己为大明朝操碎了心,虽说以前是元朝的官,归顺后可是实心实意为新主子效力,到头来就混了个“诚意伯”的虚名,俸禄少得寒碜。

这帮前朝旧臣里,刘伯温还算过得去的。

其他人稍微出点差错,被朱元璋当朝骂得不敢抬头。

还有倒霉的革职充军丢了脑袋,真是伴君如伴虎。

朱元璋这心态确实古怪:靠元朝旧臣打下江山,坐稳后又嫌人家不忠不义,这不是吃饱了骂厨子么?

刘伯温算看透了,自己前元旧臣这身份,在朱元璋这儿就是洗不掉的污点。

眼看那些共同打天下的老伙计一个个人头落地,老刘心里哇凉哇凉的。

所以收到马皇后那篮“早离”水果后,他立刻悟到朱元璋要下毒手。

他赶回家让妻小收拾细软,自己揣着告老还乡的奏章就进了宫。

朱元璋虽然讨厌这帮前朝官员,却不乐意放人走。

老朱的脾气真叫六月天孩儿脸,谁也琢磨不透。

刘伯温心里明镜似的,现在不走,以后怕是想走都走不了。

急中生智,他才演了这出假装不识字的好戏。

什么请教“赦”字怎么写?分明就是给朱元璋下套,骗皇帝亲手写下这道护身符。

这字一写出来,就等于答应放过他了。

七百年后浙江青田的刘伯温故居纪念馆,仍然能见着当年的故事脉络。

0 阅读:674

猜你喜欢

诺言卿史录呀

诺言卿史录呀

一样得事件,不一样得角度去说,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