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0年7月,多尔衮刚洞完房,就一把拉过旁边的侍女。可当他看清侍女的容貌时,立

小博大史 2025-07-25 09:17:13

1650年7月,多尔衮刚洞完房,就一把拉过旁边的侍女。可当他看清侍女的容貌时,立刻吓得摔倒在地。随后,他气冲冲地走了出去,揪着朝鲜使臣的衣领:“这义顺公主也太丑了!”

深夜,睿亲王府的烛光摇曳,映得鎏金屏风上的龙纹狰狞异常。多尔衮一身酒气,推开寝殿的门,迫不及待地拉过身旁低眉顺眼的侍女。烛火一晃,他定睛一看,脸色骤变,整个人从锦榻上摔下,怒吼震得窗棂嗡嗡作响:“这算什么公主!”

门外,朝鲜使臣战战兢兢,汗湿重衣。究竟发生了什么,让这位权倾朝野的摄政王如此失态?这背后,又藏着怎样的权力与欲望的博弈?

1650年的盛夏,北京城东直门外,暑气蒸腾,蝉鸣刺耳。一顶金光闪闪的轿辇在八旗亲兵的护送下,缓缓驶入睿亲王府。轿中坐着的,是朝鲜宗室女李爱淑,年仅十六,被匆匆册封为“义顺公主”,作为清朝与朝鲜外交的“贡品”,送到了摄政王多尔衮的面前。

轿帘掀开的那一刻,空气仿佛凝固。围观的太监宫女屏住呼吸,远处朝鲜使臣低头不敢直视,生怕这位喜怒无常的摄政王一个不满意,就让他们的脑袋搬家。

多尔衮,39岁,正值壮年,权势如日中天。他是努尔哈赤的十四子,少年时目睹母亲阿巴亥被逼殉葬,皇位旁落皇太极手中,磨砺出一颗坚韧而冷酷的心。皇太极死后,他以雷霆手段拥立年幼的福临为顺治帝,自己则成为清朝实际的掌舵人。

正白、镶白两旗尽归其手,政敌豪格被他逼死狱中,连顺治帝也要毕恭毕敬地称他“皇父”。可权力的巅峰,也让他的欲望如脱缰野马,早已不满足于朝堂的威仪。他将目光投向藩属国朝鲜,点名要一位美貌公主,以彰显自己的无上权威。

朝鲜孝宗国王李淏,面对清朝的强势,只能忍辱负重。为了平息多尔衮的怒火,他将宗室女李爱淑收为义女,封为“义顺公主”,连同十二名陪嫁侍女,送往清朝。网上资料显示,李爱淑是朝鲜成宗玄孙锦林君李恺胤之女,家境清贫,临时凑齐的陪嫁队伍里,侍女多是庄户出身,粗手大脚,与画像上明眸皓齿的公主形象大相径庭。这场联姻,从一开始就埋下了误会的种子。

新婚之夜,睿亲王府张灯结彩,八旗亲贵列队三十里相迎,场面盛大得仿佛皇帝大婚。多尔衮醉态可掬,掀开李爱淑的盖头,少女清秀的面容让他颇为满意。可夜深人静,体力不支的公主提议让陪嫁侍女代为侍寝,多尔衮虽不情愿,仍勉强应允。

谁知次日清晨,他一睁眼,瞧见身旁侍女粗糙的面孔和臃肿的身形,惊得从床上滚落,怒火瞬间烧到头顶。他赤着上身冲出寝殿,揪住朝鲜使臣的衣领咆哮:“这就是你们送来的公主?!”使臣吓得魂不附体,跪地连连叩首,只敢低声辩解:“王爷明鉴,公主是您亲自选的啊!”

这一幕,既荒唐又充满张力。朝鲜使臣的惶恐、多尔衮的暴怒,以及李爱淑躲在帷幕后瑟瑟发抖的身影,构成了一幅权力与屈辱交织的画面。使臣不敢顶撞,只能连夜修书回国,禀报孝宗国王。朝鲜君臣如坐针毡,唯恐清朝借机问罪,急忙又挑选五十名美貌女子送往北京赔罪。

据史料记载,这些女子多为朝鲜官员家眷,个个姿色出众,算是暂时平息了多尔衮的怒火。他大笑着对使臣说:“这还差不多,回去告诉你们国王,我会‘照顾’朝鲜的。”可这句承诺,听在朝鲜君臣耳中,却像是寒风吹过,带着无尽的屈辱。

这场风波看似平息,实则为多尔衮的命运埋下了伏笔。回到北京后,他带着义顺公主和五十名美人,摆出帝王般的排场,沿途官员争相设宴款待,风光无两。可他的狂妄也愈发肆无忌惮,不仅将豪格的福晋纳为己妾,甚至对顺治帝的生母孝庄文皇后传出暧昧流言。多尔衮曾自比“皇父”,行事几近僭越,引起朝野不满。

1650年冬,他在喀喇城围场狩猎时,追逐一头白鹿,不慎从马背摔落,膝盖重伤。太医束手无策,腊月初九,这位权倾一时的摄政王撒手人寰,年仅39岁。

多尔衮死后,顺治帝表面上追封他为“清成宗”,举办国葬,实则暗流涌动。仅仅两个月后,顺治帝下令清算多尔衮势力,剥夺封号,掘墓鞭尸,彻底将其从清朝历史中抹去。而义顺公主的命运,同样跌宕起伏。

多尔衮死后,她被转嫁给侄子博洛亲王,可博洛不久也病逝,留下她再次守寡。孤苦无依的李爱淑,在异国他乡度过了几年暗无天日的日子。她的父亲李恺胤借朝贡机会,向顺治帝苦苦哀求,终于在1653年将女儿接回朝鲜。

回到汉城的李爱淑,却未能迎来温暖的归宿。朝鲜百姓对这场和亲怨声载道,轿子经过街头时,甚至有人扔来烂菜叶,骂她“卖国求荣”。朝廷每月拨发的二十石米,勉强维持她的生计。康熙元年(1662年),这位28岁的女子因病去世,坟前连一块像样的墓碑都没有!

1650年的那场洞房风波,不过是多尔衮与义顺公主命运交错的一个缩影。他以无上的权势换来一时的风光,却终被权力反噬;她以青春为棋子,换来的却是一生孤苦。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碾碎了无数人的悲欢离合。

0 阅读:172

猜你喜欢

小博大史

小博大史

小博大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