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印度突然宣布! 2025年7月22日!印度刚刚宣布,对中国化工原料苯胺继续征收整整5年反倾销税!最新文件规定,中国龙头万华化学每吨出口需多缴36.9美元关税,其他中国企业更惨,每吨直接加收121.79美元! 到了2025年七月,印度又一次向中国的苯胺制品挥舞了5年的关税大棒。 这已经是印度第三次延长这项反倾销税,意图再明显不过:为中国化工产品进入印度市场,再砌一道高墙。不过,这次的玩法却有了新花样。 它不仅将中国企业分出三六九等,实施差异巨大的税率,其背后的盘算,似乎也远不止保护本土产业那么简单。 表面上,印度商工部走了一套“日落复审”的官方流程,声称若不续征关税,中国的倾销便会卷土重来。 可细看这份裁决,却颇有玄机。 中国苯胺巨头万华化工,仅被征收36.9美元/吨的“温和”关税;而其他中国公司却要承受如同“杀猪盘”般沉重的税收,每吨达121.79美元。 这种精准打击,不仅让那些未能及时应诉的中小企业按最高税率“躺枪”,更暴露了其核心目的:通过税收杠杆,变相施压外资在印度本地设厂,将市场准入与本土化投资直接挂钩,以强力推动“印度制造”,并逐步摆脱对中国化工品的依赖。 那么,印度为何要如此煞费苦心?答案或许就藏在古吉拉特邦一片热火朝天的工地上。 印度本土化工行业领军企业Deepak Nitrite,凭借塔塔集团这一强大后盾,正积极推进产业布局。 目前,该公司拟投入900亿卢比,兴建一座新工厂,其苯胺年产量可达15万吨。 但问题在于,该公司生产苯胺的成本高达200美元/吨,远高于中国。 没有关税这件“金钟罩”,它在市场上根本没有竞争力。 由此该项关税政策实际上已然成为针对Deepak Nitrite的定制化“福利包”,不仅为其提供了有利条件,甚至还将在其从德国引进先进技术、进军高端化工市场的过程中发挥助力作用。 而这笔看似精明的买卖,却正把印度自己的下游产业拖入泥潭,引发了产业链的强烈反噬。 首当其冲的就是印度的染料行业。 生产一吨染料需要消耗0.8吨苯胺,关税一来,每吨染料成本直接飙升97美元。 须知,印度染料出口在全球市场占近三成份额。中国同类产品成本本就较印度低120美元,如此涨价,仿若自断臂膀,瞬间令其国际竞争力被削弱。 现今原料上涨120美元,使其出口价比中国产品高出18%,东南亚订单正不断流向中国。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印度65%的进口苯胺被用来制造出口商品。 这等于关税绕了一圈,最终压榨的是印度自家出口商的利润,账单还得由印度自己来付。 长远看,印度下游1200家染料厂和800家农药厂都面临着因原料涨价而倒闭的风险,政府每年可能因此损失12亿美元的税收。 况且,印度眼下的苯胺产能仅28万吨,市场需求却高达42万吨,缺口严重依赖进口。 即便DeepakNitrite的新工厂于2026年投入运营,其年产量也仅有43万吨,仅能勉强满足需求。 这种“进口替代”策略,最终会不会成为锁死印度制造业升级的枷锁? 面对这道高墙,中国化工企业显然不会坐以待毙,反而展现出了惊人的韧性。 万华化工利用印度的合资企业,巧妙地避开了印度的关税政策,并且在马来西亚新建了一座十万吨的产能。 还有一些企业则采取“曲线救国”的方式:首先向越南出口苯胺,经过本地简单处理,获得东盟产地证,然后再转回印度。 如此一来,每吨关税直接降至12美元。印度的海关也没办法调查,越南的工厂,大部分都是中国的设备,还有中国的工人,所以印度的贸易和工业部门,很难分辨出“中国制造”到底是多少。 更有远见者,干脆直接在印度投资下游产业,将苯胺加工成高附加值产品,实现了从原料到成品的在地升级。 说到底,这场围绕苯胺的“关税战”,折射出的是全球供应链的深度博弈。 如果中国苯胺无法顺畅进入,印度企业可能被迫采购更昂贵的欧美产品,进一步推高自身制造业成本,陷入“高成本-低竞争力”的恶性循环。 若印度持续加码,也可能引发中国的对等反制,最终两败俱伤。 在全球化工行业经历深刻重构、区域化供应链成为新常态的今天,真正的赢家,从来不是那些筑起高墙的国家,而是那些能够快速适应规则、在保护主义浪潮中保持战略定力的企业。 这场苯胺之战的最终结局,也必将深刻地重塑全球化工行业的版图。
快讯!快讯!印度突然宣布! 2025年7月22日!印度刚刚宣布,对中国化工原料苯
经略简料
2025-07-25 12:16:22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