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初春,当败退台岛的老蒋,听到曾泽生率领50军,在朝鲜战场上把美军、英军,打得满地找牙的时候,他怎么也想不明白,当年这个自己怎么都瞧不上的杂牌军,怎么突然之间就蜕变成让英美联军胆寒的铁血雄狮?
1951年1月,在汉江南岸的焦土上,一支曾被蒋介石鄙夷地称为“六十熊”的部队,正以血肉之躯迎击美军发起的“霹雳行动”。
这支用生命为自己正名的英雄部队,就是曾泽生率领的志愿军第五十军。
第五十军的前身,是1948年长春起义的原国民党第六十军。
改编后虽成解放军序列,但入朝初战不利。
第一次战役总结会上,彭德怀司令员严厉批评了主力三十八军军长梁兴初,对曾泽生却只是勉励:“没打好不要紧,往后有的是机会杀敌立功!”
这句宽容之语,却深深刺痛了曾泽生和全军官兵。
他们意识到,作为起义部队,似乎连被严厉批评的“资格”都没有。
私下里,友军也质疑:“这些‘解放战士’能打仗吗?”
这份不被完全信任的隐痛,让五十军上下憋足了一口气:必须打一场翻身仗,洗刷“六十熊”的标签!
机会很快到来。
1951年初,为应对李奇微的攻势,志司决定“西顶东放”。
韩先楚副司令指挥三十八军和五十军在西线汉江南岸阻击敌军主力,掩护东线邓华集团诱敌深入。
西线阻击的成败,关乎全局。
得知重任在肩,军长曾泽生带头写下血书请战。
全军开展“诉苦运动”,激发斗志,战士们喊出:“现在是为人民而战!”
他们决心用鲜血证明自己。
五十军防守的野牧里至修理山一线,成为炼狱战场。
从1月25日到3月15日,整整五十个昼夜,他们在美军绝对优势的火力下浴血奋战。
战斗惨烈异常。
在白云山,447团与美军第25师血战11昼夜。
阵地反复易手,山头被炮火削平。
447团官兵死战不退,直至全团仅剩40余人,依然坚守。
443团7连顶住美军两个营的轮番冲击,打退敌人17次冲锋,阵地前堆积300多具敌尸。
美军士兵惊呼:“这些中国军人难道不睡觉?”,对其顽强意志感到不可思议。
弹药匮乏,战士们常以冻土豆充饥。
面对美军日均300架次战机的轰炸和每次进攻前一小时的毁灭性炮击,他们依托简陋工事,用有限的手榴弹和步枪殊死抵抗。
严寒、饥饿、伤病导致非战斗减员高达40%。
但每个阵地都战斗至最后一兵一卒。
正是这种钢铁意志,让五十军顶住了“霹雳行动”。
他们像钉子般钉在汉江南岸,为东线赢得了宝贵时间。
邓华集团抓住战机,成功实施横城反击战。西线阻击的成功,是东线大捷的关键。
据战史资料,汉江阻击战五十昼夜,第五十军毙伤俘敌1.1万余人,击落击伤敌机15架。
他们用血肉之躯对抗钢铁洪流,打出了“地表最强防御部队”的威名,彰显了志愿军不畏强敌的铁血意志!
辉煌战绩赢得最高赞誉。
毛泽东主席发来嘉奖电:“五十军打得好!”。
部队回国休整时,毛主席特别召见曾泽生,详询战况。
这份殊荣极大鼓舞了全军。
很快,补充后的五十军重返朝鲜战场,再立新功。
军事专家评价:“此战证明,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是信仰和意志,而非装备!”
第五十军用鲜血完成了从“六十熊”到铁血雄师的蜕变。
彭总战后优先为其补充兵员和苏式装备。
多年后,一位90岁的五十军老兵李继章豪迈宣告:“我们不是‘六十熊’,我们是中国人民志愿军!”
这句话,道出了所有将士的心声,铭刻了那段用忠诚与热血铸就的不朽传奇。
汉江血战,永耀志愿军精神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