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渡赤水到底有多高明?实话说,就算很喜欢这段历史,能整明白的也不多。当年老蒋是这样看待四渡赤水:红军已经被我们打懵,在一条河上来回跑了四趟。 1935年初长征走到那个节骨眼儿上,红军刚从遵义会议定下来毛主席的领导地位,就碰上国民党十几万大军围上来,老蒋亲自督阵,要一举歼灭红军。 那会儿贵州地形复杂、赤水河蜿蜒曲折,红军人数少装备差,按常理早该被灭掉。可毛主席偏偏打出了四渡赤水的牌,第一次渡河是把追兵往北引,让敌人以为红军要去长江边;第二次渡回来直扑敌军空虚地带;第三次再渡搞声东击西;第四次突破南边防线,跳出重围。 表面上瞧热闹的人会说“这不就是瞎转悠吗”,但细品起来,高明就高在每一步都不浪费,不跟敌人硬碰硬,专挑对方思维盲区下手。 老蒋那自大劲儿上来,总觉着自己的军队布阵天衣无缝,以为红军在赤水河上蹦跶是溃退的表现,实际人家在玩心理游戏——让敌人判断错误了还蒙在鼓里,结果红军从四川转进云南,一溜烟跑了。 深入看这段历史,得说毛主席的策略核心是利用速度和灵活性打信息差战。红军当时没啥重武器,跑得飞快,敌人调兵慢吞吞的跟不上节奏。 比如一渡赤水时,制造要去四川汇合的假象,把国民党军吸引过去;二渡返回来立刻攻取桐梓县城,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三渡再往北渡河,敌人以为红军要沿江往东,结果红军一个急转弯南进;四渡赤水就彻底甩开追兵,转向云南奔了金沙江。 这过程中,每一步都掐准敌人心理——国民党将领思维僵化,只懂正面强攻围堵,毛主席却变被动为主动,通过连续运动让敌人判断失误,兵力分散白白浪费机会。 红军不是被动逃跑,而是主动设局,把赤水河当棋盘来回穿梭,让对方误判方向。老蒋后来在回忆录里还念叨自己以为胜券在握呢,结果红军早溜远了,这误判不光暴露他军事眼光狭隘,还显出毛主席团队对全局的掌控力。 历史上好些专家总说四渡赤水是“逃跑路线”,它其实是长征转折关键点,通过巧妙机动保存有生力量,改变了被围歼的命运。 从更深层面讲,四渡赤水的高明不仅是战术层面的事,更是战略创新的体现。毛主席敢于打破常规,不按常理出牌,比如红军人数少反被优势围住时,他不用固守阵地等死,而是主动制造混乱、迷惑对手,利用地形和节奏打时间差。 这让我回想自己研究历史时的感慨——现代人都夸大数据决策快,可毛主席那时没有卫星没有电台加密,全靠实地侦察和判断速度指挥,决策链条短、执行坚决,这在兵荒马乱年代简直是天才级操作。 相比老蒋那种依赖兵多将广的传统思维,红军以小搏大,展现出的不是力量强弱,而是思维格局的差距。 咱们今天看四渡赤水,千万别当成简单的小胜利,它证明在逆境里,灵活应变能胜过兵力规模,对任何领导者都是宝贵一课。 所以啦,四渡赤水这智慧,不光打仗用得上,人生里碰上困难时想想这段,你也能学点变通灵感——别让人带节奏,学会带节奏。 素材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官方账号 2024-12-08 21:08
四渡赤水到底有多高明?实话说,就算很喜欢这段历史,能整明白的也不多。当年老蒋是这
梅梅谈世界
2025-07-26 14:16:13
0
阅读: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