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郭沫若在重庆古玩街闲逛,花10元钱买了个铜老虎,拿回家鉴定后发现:“幸好地摊主不识货,这可是秦始皇调动军队的虎符啊!”
说起郭沫若,那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1892年,他出生在四川乐山,小时候家里条件一般,但爹妈硬是砸锅卖铁供他读书。从《诗经》到《论语》,再到后来的英语、算术,他脑子活得像个机器。1913年,他跑去日本学医,结果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文学,把他迷得不行。后来写出《女神》,直接成了现代文学的扛把子。抗战爆发后,他回国搞宣传,1941年到了重庆,那会儿重庆可是陪都,文化名人多得跟下饺子似的。 郭沫若有个小癖好,没事儿就爱逛古玩街,淘点老物件。那天,他在重庆一条破旧的街上转悠,看到个地摊上摆着个铜老虎。东西不大,造型挺老派,虎头做得挺精神,就是表面有点磨损。他拿起来掂了掂,觉得有点意思,翻过来一看,背面还有字。摊主乐呵呵地说这玩意儿值十块钱,郭沫若也没多想,掏钱就买了。谁知道,这随手一买,买回了个惊天宝贝。
回家后,他擦干净铜老虎,对着灯光仔细一看,背面刻着“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杨陵”。这几个字可把他吓了一跳——这不是虎符吗?啥叫虎符?就是古代皇帝和将领一人一半,合起来才能调兵的信物。郭沫若心想,这摊主真是眼瞎,这可是秦始皇时期的国宝啊!幸亏对方不识货,不然这宝贝哪轮得到他? 这枚虎符,叫阳陵虎符,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搞出来的军事“密码”。那时候,中央集权刚起步,皇帝怕将领造反,就弄出这套虎符制度。一半在皇帝手里,一半给将领,两半一对,才能调动军队。这枚阳陵虎符,顾名思义,跟秦始皇的陵墓有关,应该是调守陵部队用的。能流传到1941年,保存还这么完好,简直是奇迹。郭沫若一眼认出来,靠的就是他那扎实的历史和考古功底。这枚虎符不光是个文物,还成了郭沫若的灵感源泉。
1942年,他根据虎符的故事,写了部历史剧《虎符》,讲的是战国时信陵君窃符救赵的事。这剧本一上演,火得不行,抗战时期大家正需要点振奋人心的东西,郭沫若这作品正好戳中了。当时的重庆,文化圈都炸开了锅,这剧也成了他创作生涯里的一大亮点。 新中国成立后,郭沫若当上了中国科学院院长,还管着中国文联,忙得脚不沾地。可他心里一直惦记着这枚虎符。1950年代,他琢磨着,这东西不能老放在自己家,得让全国人民都能看到。于是,他大手一挥,把阳陵虎符捐给了国家博物馆。捐赠那天,他亲自交到工作人员手里,还特意交代要好好保存。这举动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换成别人,估计早拿去换钱了。 如今,阳陵虎符躺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里,成了镇馆之宝。每年都有人跑去看,学者也拿它研究秦代的军事制度。这小铜老虎,见证了从战国到现代的历史变迁,也让咱们这些后人能摸到点古代的脉搏。郭沫若要是地下有知,估计也挺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