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虽不算昏庸,但也称不上英明,他有好大喜功的性格,这或许是对他最准确的评价。崇祯做了十七年皇帝,如果他在最初的十年里能专注于整顿民生,恢复国家经济和社会秩序,明朝或许还能延续几十年。十年时间已经很长了,历史上不少朝代的中兴也不过用时如此。如果他实在无力大刀阔斧改革,最起码也能借助魏忠贤时期的案件,清理明末贪官,没收他们的财富来充实军饷,将收回的土地分给贫苦百姓,扩大税基,改善财政。
然而,崇祯并未采取稳妥之策。刚登基,他就想要做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自认为有力挽狂澜的能力。于是先是杀了魏忠贤,接着听信袁崇焕的谎言,五年间忙于平定辽东,完全忽视了陕西爆发的大规模农民起义。朝廷内乱不止,最终陷入两面夹击的困境。虽说明末遭遇的天灾较多,但历史上几乎所有朝代都难逃灾害的困扰,关键还是在于治理能否得当。
当时明末土地兼并严重,导致大量农民流离失所,盗匪横行。只要这个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其他问题自然迎刃而解。假如我是崇祯,我会首先收回部分军权,将军队交给可信赖的将领掌管。同时通过科举制度,着力培养一批寒门子弟,为国家输送新鲜血液。掌握半数军队的同时,我会利用厂卫机构进行大清洗,收回大量土地,给予地主少量补偿,剩余土地分配给农民。对于不配合的地主,则强制执行,并施以重罚,将所得款项用于军费开支。
如果大臣们阻挠改革,我会借机用新培养的寒门士子替换他们。毕竟寒门出身的官员更能获得百姓支持。如果大臣与地主勾结反抗,我手中握有军权和民心,绝不会让他们得逞。通过和平换血,朝廷注入新活力,寒门代表们对皇帝忠心耿耿,流寇问题解决,财政状况好转,有了充足的军粮和军饷,满清势力自然难以威胁。
军事方面,我会命令孙传庭坚守潼关,或者根据形势决定是否放弃,重点是尽快调遣他回援京师,强化首都防御。利用京师的火器和红衣大炮抵御敌军攻势,任命孙传庭为全国兵马大元帅,统帅北京防务。更换守城的老弱士兵,及时传递消息,召集左良玉突袭李自成的陕西大营,许诺将战利品作为军饷奖励。命令秦良玉率白杆军入京勤王,关宁军坚守防范满清入侵。凭借北京坚固的城墙和强大的火器,李自成一时攻不破首都,但必须绝不能让孙传庭陷入绝境,传庭若亡,明朝即亡。
崇祯所处时期正值小冰河时代,全球气候骤冷,粮食减产,死于饥荒者众多。加之瘟疫频发,古代史书记载此类灾害每隔两三年便轮番袭来。崇祯从小并未接受专门的皇帝培训,登基时年幼无知,且时间仓促。如果不是前任皇帝突然驾崩,他也不会那么早即位。尽管如此,他勤奋节俭,临终时身上的龙袍破旧打补丁,可见其生活俭朴。有人说他对百姓不好,其实他从小放养,深知民间疾苦,只是他的政令未能传出京城而已。
至于袁崇焕,不该否认他自身确实存在问题——狂妄自大,傲慢无礼,擅自处决毛文龙。哪怕是再好的皇帝,也难免要惩处他。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文官集团纷争激烈,利益至上,忽视国家大义。其次是崇祯过于多疑,难以信任臣下,再加上天灾不断,百姓流离失所,导致大规模叛乱爆发。明朝的覆灭早在崇祯即位之前便已注定,崇祯不是亡国之君,只是亡国的形势已成定局。面对国家危机,他不得不竭力自救,任何人处在那个位置,恐怕也无法袖手旁观。如果明朝早有像崇祯这样勤奋又节俭的皇帝,也许历史不会如此悲惨。
水之境
空卵的,只有回炉重造。那时候上层歌舞升平,侵占社会大部分资源为私,高层混斗,从上一下,一盘散沙
ABCDE12345
你以为的寒门士子都是地主士绅资助出来的。你以为这些寒门会听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