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伟明猜中了,百亿核航母变成烂尾工程,军方给出最后的期限,中国教授竟然预言了美国福特级航母的未来,美国耗资百亿建造的核动力航母,最后却成了“烂尾工程”,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马伟明院士多年前在电磁技术领域的一句专业判断,在 2025 年成为美国海军困境的真实写照。这位中国海军工程专家曾在 2017 年指出,电磁弹射技术将在十年内取代传统发射方式,而如今美国福特级航母的遭遇,恰好印证了他对技术迭代趋势的精准把握。 作为美国海军新一代核动力航母的首舰,“杰拉尔德・福特” 号自 2017 年服役以来就问题不断。根据美国国防部 2025 年的最新报告,该舰的电磁弹射系统(EMALS)和先进弹药升降机(AWE)仍存在严重可靠性问题。 紧接着,二号舰 “肯尼迪” 号的建造进度也陷入泥潭。这艘原计划 2024 年服役的航母,因同样的技术问题多次推迟,最新交付时间已延至 2027 年 3 月。造船厂负责人承认,由于急于追赶工期,“肯尼迪” 号在建造时未能充分吸收 “福特” 号的经验教训,导致先进弹药升降机的安装和调试进度滞后。 军方内部评估显示,若这些问题无法在 2027 年前解决,“肯尼迪” 号可能面临进一步的交付延期,甚至影响整个福特级航母的建造计划。 美国海军对福特级的技术依赖也正陷入两难境地。五角大楼原本希望通过电磁弹射等新技术提升航母作战效率,例如理论上可将舰载机出动率提高 33%,但实际效果却与预期相差甚远。2025 年的一份报告指出,“福特” 号在实战部署中仍无法实现高强度飞行作业,其综合作战能力甚至不及部分现役的 “尼米兹” 级航母。 这种技术落差不仅让美国海军的全球部署计划出现漏洞,还引发了国会对项目成本的质疑 —— 单艘福特级航母的造价已超过 130 亿美元,远超最初预算。 相比之下,中国在电磁弹射领域的进展却呈现另一番景象。马伟明团队经过十余年攻关,不仅攻克了电磁弹射的核心技术,还将其应用于福建舰的建造中。2025 年 4 月,美国媒体报道称,歼 - 35 隐身战斗机已在福建舰上完成首次电磁弹射测试,其系统稳定性和弹射效率均优于美国同类技术。 这种技术突破不仅缩短了中国与美国在航母领域的差距,更让马伟明早年关于 “电磁能技术将重塑海战规则” 的预言逐渐成为现实。 面对福特级的困境,美国海军不得不采取紧急措施。2025 年 7 月,五角大楼宣布对 “肯尼迪” 号的建造计划进行全面审查,要求造船厂在 2027 年交付前彻底解决电磁弹射和弹药升降机的问题。军方高层坦言,若无法按时完成整改,可能会考虑调整后续航母的建造策略,甚至重新评估电磁弹射技术的实用性。这一表态标志着美国海军对福特级项目的信任危机已达到临界点。 这场技术博弈的背后,折射出全球海军装备发展的深层变革。当美国还在为电磁弹射的可靠性挣扎时,中国已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了弯道超车。正如马伟明院士所言,电磁能技术的应用不仅是军事装备的升级,更是一场 “能源革命” 的缩影。 而福特级航母的困境,或许正是传统军事强国在技术迭代浪潮中遭遇阵痛的典型案例。未来几年,随着 “肯尼迪” 号交付期限的临近,美国海军能否扭转这一被动局面,将成为观察全球海军力量格局演变的重要窗口。
马伟明猜中了,百亿核航母变成烂尾工程,军方给出最后的期限,中国教授竟然预言了美国
沃克笔下趣事
2025-07-29 15:35:1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