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的关税战已近尾声了,目前只剩中美的关税尚在协商中。 特朗普发起的关税战接近尾声,目前只剩中美关税仍在协商,其他国家如日本、韩国、澳洲、欧盟、北美等已纷纷妥协,不仅接受高额关税,还加大对美投资。 但问题来了,美国仅有3亿多人口,为何能让全世界向它大量出口,且规模惊人?这背后是多重经济机制的共同作用。 全球贸易的“硬通货” 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2019年全球88%的外汇交易以美元结算,40%的国际贸易以美元计价。 这种地位让各国为参与全球贸易,必须持有美元,例如中东国家出售石油换取美元,亚洲国家通过出口积累美元储备。 美国通过贸易逆差输出美元,再通过国债市场吸引美元回流,形成“美元循环”。其他国家为获取美元,不得不向美国出口商品,即便面临高关税也难以割舍美国市场。 美国是全球供应链的终端消费市场,以电子产品为例,2024年美国82.1%的手机、73%的笔记本电脑依赖进口,且主要来自中国。 苹果公司的iPhone大部分在中国组装后进口到美国,耐克95%的鞋类产能集中在越南、中国和印尼。 这种“全球生产、美国消费”的模式,使得美国进口量居高不下,此外美国本土生产成本高昂,例如运动鞋在亚洲生产成本是美国的1/3,且劳动力短缺,企业更倾向于海外生产再进口。 美国消费者对进口商品的依赖度极高,尽管特朗普加征关税导致价格上涨,但需求并未显著减少。 例如,2025年母亲节期间,美国进口鲜花价格上涨8%-10%,但消费者仍转向二手市场维持消费。美国储蓄率长期低迷(2024年为3.8%),消费信贷却快速增长(2019年同比增10.3%),消费者通过借贷维持高消费。 这种“寅吃卯粮”的模式,使得进口需求持续旺盛, 特朗普通过关税施压,迫使各国妥协。 例如日本在日美贸易协定中同意降低美国牛肉关税至TPP水平,欧盟在汽车关税谈判中让步。各国为保留美国市场,不得不接受高关税并增加对美投资。 例如韩国现代汽车在佐治亚州建厂,欧盟车企承诺扩大在美采购。这种策略让美国在贸易谈判中占据主动,各国为避免市场损失,选择“以关税换市场”。 美国在高端制造和技术领域的优势,使其成为全球产业链的关键环节,例如半导体、航空航天等核心技术产品依赖美国供应,其他国家为获取这些技术,需向美国出口配套产品。 同时,美国通过跨国公司布局全球供应链,例如波音飞机70%的零部件来自海外,但最终组装和销售在美国。这种分工模式使得各国不得不与美国保持贸易往来,即便面临关税压力。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单一消费市场,2024年,美国货物进口额达3.4万亿美元,占国内商品消费的超50%。 其市场规模对企业至关重要,例如德国汽车制造商大众,在美国市场的销量占其全球份额的20%,为保留这一市场,大众接受美国汽车关税并扩大在美投资。 各国企业为进入美国市场,愿意承担高关税成本,甚至调整生产布局, 综上美国能让全世界向其大量出口,核心在于美元霸权赋予的支付优势、全球供应链的终端地位、消费需求的刚性支撑、关税战的胁迫策略,以及市场规模的虹吸效应。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使得美国即便人口有限,仍能成为全球最大的进口国。而特朗普的关税战,本质上是利用这些优势,进一步巩固美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主导地位。
特朗普拿中国一点办法都没有,不是他不想动手,是根本不敢动。中美第三轮谈判才开场
【4评论】【1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