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英国趁火打劫,从中国割走了一个县,直到今天还没还 在中缅边境那片高低起伏的山地里,藏着个叫葡萄县的地方,当地人说这里名字的由来很简单,就是因为盛产葡萄,不过老辈人偶尔会提起,它还有个更老的名字,叫江心坡。 从位置上看,这地方夹在高黎贡山脉西边,恩梅开江和迈立开江两条河把它框在中间,南北拉得挺长,有 300 公里,东西也有 150 公里宽,算下来总面积得有 2.7 万平方公里,差不多能装下十个香港。 地形也挺特别,北边是常年积雪的高山,往南走就变成了热带和亚热带的森林,河谷那块儿倒是平坦,气候也舒服,葡萄就是在那儿长起来的。 要说这地方跟中国的关系,得从挺早的时候说起,西汉那会儿,汉武帝把疆域往西南扩,这片土地就划进了中原王朝的版图。 之后不管朝代怎么换,就算中间有地方势力冒出来,也都认中原王朝当宗主,每年该纳的贡、该尽的礼都没断过。 明朝永乐年间,朝廷在西南设了 “三宣六慰”,专门管这些边境地方,江心坡当时就归孟养军民宣慰使司管,算是朝廷实打实能管到的地方。 但这种稳定的归属关系,在 19 世纪的殖民浪潮里被打破了,那会儿英国正到处抢殖民地,亚洲是他们的重点目标。 从 19 世纪 20 年代开始,英国跟缅甸打了三次仗,到 1885 年的时候,彻底把缅甸变成了自己的殖民地,划进了英属印度的范围。 拿下缅甸后,英国的心思就往北边动了,1886 年,清政府被逼着承认了英国对缅甸的控制,可英国没满足,偷偷派军队往云南边境挪,还在当地找了些愿意跟他们走的势力,到处说这地方该归他们,想把生米做成熟饭。 那会儿清政府内忧外患,南边有太平天国,北边有沙俄盯着,对西南边境实在顾不过来,江心坡的实际控制权慢慢就落到了英国手里,只是名义上还挂在清朝版图上。 中间其实有过反复,明朝嘉靖到万历那几十年,缅甸曾抢过这地方,双方打了半个多世纪的仗,最后还是明朝赢了,把江心坡拿了回来。 可晚清那会儿国力实在不行,1886 年签的《中英缅甸条款》里,清政府连对缅甸的管理权都丢了,江心坡自然又成了别人的地盘。 民国建立后,国民政府也跟英国谈过这事儿,没谈出啥结果。当地老百姓早就习惯了英国的管理,国民政府虽然在地图上把这儿画成自己的,实际上啥也管不了。 真正让这地方彻底易主的,是二战的时候,1942 年日本打进缅甸,滇缅公路成了中国跟外界联系的唯一通道,前线的弹药、粮食都靠这条路过。 英国那会儿在欧洲被德国打得够呛,在亚洲又被日本追着打,却还惦记着殖民地的好处。 他们瞅准了中国急需保住滇缅公路,就提了条件:想让公路畅通?行,得承认江心坡归缅甸,这话听着像商量,其实就是要挟。 当时国民政府没办法,不答应的话,前线的物资就断了,仗也没法打了,没办法,只能签了协议,江心坡的主权就这么被划给了缅甸。 说起来,中英当时还是反法西斯盟友,英国借着盟友的身份逼中国让地,这事儿做得确实不地道。不过在那会儿的国际上,弱国想保住自己的利益,本来就难。 二战结束后,英国国力大不如前,殖民地纷纷独立,缅甸也在这时候自己当家了,江心坡作为缅甸的一部分,自然也就没再还给中国,1960 年中国跟缅甸签边界条约,收回来片马那些地方,江心坡没在里面,这事儿就这么定了。 现在的葡萄县,归缅甸克钦邦管,周围全是山,路不好走,赶上雨季,山里的路全被冲断,外人进不去,里面的人也出不来,只能等天放晴了再说。 不过这地方也不是完全没人去,附近有座奋敢山,不少喜欢爬山的人会专门过来,算是当地不多的对外联系之一。 当地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挺简单,还是靠种葡萄过日子,交通不方便,经济也就那样,跟旁边中国境内的村子比,差得不是一点半点。 要是当年没被划走,依着中国后来搞的村村通、脱贫政策,这儿估计早就变样了。 说起来,这事儿也不算个例。近代史上,中国丢的土地不少,有的收回来了,有的还没,葡萄县这事儿,最让人不舒服的,是英国借着打仗的由头趁火打劫。 明明是一起对抗法西斯的盟友,转过头就拿别人的生命线当筹码,这种做法,不管放在哪个年代,都让人觉得不怎么光彩。
英国一记者质问我国学者高志凯:“难道中国不愿意尊重国际法吗?海牙国际裁决否定了中
【4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