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0月,一支奉命前往淞沪战场支援的川军,拿着钱在南京的街头买胶鞋、吃卤肉,面对带头长官的质疑,这群穿着草鞋,脚指头渗血的士兵说了句话,让站在街头为他们送茶的百姓泣不成声。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7年10月,南京的街头迎来了一支特殊的队伍,他们来自遥远的四川,风尘仆仆,满身尘土,一双双磨得稀烂的草鞋早已露出脚趾,破口处渗着血迹,混着秋日街头飘落的梧桐叶,在人流中显得格外扎眼。 他们步伐沉重,却又带着难以掩饰的兴奋,手中攥着刚刚发下的银元,在一家家商铺前张望,路人纷纷驻足打量,不少人心中疑惑:这帮士兵,是去打仗,还是来赶集? 街头的杂货铺挤满了这些川军士兵,他们一窝蜂地围在柜台前,指着墙上挂着的胶鞋争相购买,嘴里还不停地比划着尺码。 卖鞋的老板早已见惯了行军的部队,却头一回见到这么执着买鞋的士兵,有人甚至把银元掂了又掂,仍旧迟迟不舍得下手,只为了挑到最结实的一双。 不远处的卤肉摊前,同样人头攒动,香气四溢的猪头肉被大刀剁得山响,士兵们围着摊子,拿着铜板,一两文钱地凑着买,有的只舍得要一小片,却咬得格外专注,仿佛这是他们这一生最奢侈的一顿饭。 他们中大多数人,已经一个多月没见到肉腥,行军路上嚼的是红薯干,喝的是生水,很多人嘴角生疮、胃里作痛,却连声哼都不敢出。 街角的一个年轻军官正皱着眉头看着这一幕,他从军校刚毕业,对军规军纪极为看重,此刻却在为眼前这群看似“铺张浪费”的士兵感到不解,他不明白为何这些兵拿到军饷后,不是节省盘缠,而是扎堆买鞋、抢肉吃。 但就在这时,他看到一个瘦高的士兵在穿鞋时,露出的脚踝已经被草鞋的麻绳磨得皮开肉绽,伤口泛红发肿,还有黄脓从血泡中渗出,那士兵弯下身,默默将买来的胶鞋小心地套上,连眼神都没有飘向摊上的肉。 另一名士兵则将仅剩的几块铜板从口袋里摸出,递给同行的一位少年兵,少年年纪尚小,脚底的草鞋已不成样子,他推辞不及,只能收下那双鞋,而后蹲在路边,一只脚裹上新鞋,另一只仍旧穿着破草编。 百姓们站在街边,看得红了眼,有老婆婆悄悄将自己孩子的棉鞋脱下塞进士兵的背包,有卖菜的汉子拎起几大块猪头肉塞到兵帽里,还有小孩子拉着大人要钱,说要给“叔叔们买糖”。 茶水摊的大娘提着铜壶跑来,她起了个大早,烧了一壶热茶,一碗一碗地舀给这些兵喝,有人接过碗时,因手上满是血泡而抖得厉害,热茶洒了一地,他却笑着说“烫得好”,仿佛只有这点温度才能让浑身寒意退去,大娘眼角泛红,喃喃地念着“可怜的娃儿们”。 人群中,一个高个子士兵忽然停住了脚步,他把手中一块刚买的卤肉递给身边的战友,自己低头抹了抹眼睛。 他说起自己从四川出发那天,母亲为他蒸了一笼桂花糕,说路上不一定吃得上热饭热菜,得带点家乡味道在身边。 如今那包糕点还在怀里未动,可他自己却舍不得多花一文钱,他说,等到淞沪之后再吃,若还能活下来,那才算团圆。 士兵们整队时,没有喧哗,只有鞋底踏在青石板上的“咯吱”声,如同沉重的鼓点,百姓们站在两侧,有人拎着热茶追着送,有人拿着自己家孩子的棉裤塞进背包,还有人只是默默地鞠了一躬。 队伍走到码头前,有士兵回头望了一眼街头热气腾腾的卤肉摊,深深吸了一口气,却再未停步,这支部队抵达前线时,正赶上日军的猛烈进攻,他们所穿的胶鞋并没有撑过太久,很快便浸满泥水与血迹。 有士兵在突击时中弹倒地,怀中那块被啃了一口的卤肉还没来得及吞下;有士兵手持步枪拼杀到底,脚上的鞋底仍干净如新——因为他们根本来不及撤退一步。 数月之后,南京街头的茶水摊旁,那位大娘依旧每天烧水,将热茶摆在摊头,有人问她为何坚持,她只说:“我怕他们哪天回来,口渴了还是得有口热茶喝。” 那些胶鞋、卤肉、破银元与咸热泪,一并封存在那年秋天南京的街头,而那群川军士兵留下的,不只是一个个背影,更是一句让所有人都难以忘怀的话:他们从未想过活到冬天,只想在战场上,走得更远,杀得更狠。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1937年10月,一支奉命前往淞沪战场支援的川军,拿着钱在南京的街头买胶鞋、吃卤
五点动画
2025-07-29 15:57:22
0
阅读:139
百年孤独
川军好样的[哭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