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建议:凡是扶了老人被要求天价赔偿的,在老人拿不出任何证据的情况下,可以按“敲诈勒索”起诉,即便不能够判刑,也要高额罚款,进行严惩!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现在,街头出现老人摔倒的场景,不少人不再像过去那样第一时间上前帮忙,大家心里都在打鼓:要是扶了,结果被说是肇事者,被索赔几万甚至更多,那这手还能不能伸?怕麻烦,怕吃亏,怕惹上官司,让人们对“行善”充满了顾虑。 说起这个问题,很多人会想到2006年的彭宇案,那年,一个叫彭宇的年轻人在南京扶起一位摔倒的老太太,没想到对方家属反咬一口,说他是撞人者,把他告上了法庭。 虽然案件最后调解收场,但法院的认定方式让公众感到难以接受,法院认为,彭宇既然把老人送去医院,还留下了联系方式,那就说明他心里有愧。 这一判定,在法律上也许自有逻辑,但却让普通人从此开始质疑:我还敢扶人吗?这个案子成了“扶人恐惧”的起点。 之后几年,社会上接连出现类似事件,有的人只是好心把摔倒的老人扶起来,最后却得赔钱,有的人在纠纷中难以自证清白,不得不妥协和解,这种现象不仅打击了人们的善意,也让社会的信任一点点被耗尽。 2011年,广东佛山发生了小悦悦事件,两岁的女孩在马路上被车撞倒,十八个路人经过她身边,却没有一个停下脚步施救,最后一个拾荒的阿婆才将她抱起,但已回天乏术,这个悲剧成为全社会的痛。 2023年,出现了一个令人欣慰的转折,一位大学女生在路边扶起一位摔倒的老太太,没想到老太太反过来指认她是肇事者,要求赔偿,这次女生没有退缩,而是立即报警请求调取现场监控。 录像证明她清白,法院判定老太太构成敲诈勒索,不仅要赔偿损失,还被行政拘留,这是国内首次出现类似案件中,施救者成功反制恶意讹诈,给公众吃了一颗定心丸。 到了2024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李玫瑾教授提出了一个引发广泛关注的建议,她认为,如果有人因为扶老人被要求天价赔偿,而对方又拿不出确凿证据,那么就可以依法以“敲诈勒索罪”起诉对方。 即使不能判刑,也要处以高额罚款,这一建议直指问题根源:不能让施救者一直处于弱势地位,不能让碰瓷者有恃无恐。 法律上确实有依据,我国刑法第274条规定,敲诈勒索情节严重者可判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如果证据不足以判刑,民事方面也可以通过罚款弥补。 李教授的建议,就是要利用现有法律工具,把讹诈者的成本提高,要让那些想通过讹人赚钱的人知道,一旦被识破,自己也会付出惨重代价。 现在城市里到处都有监控,街头、路口、小区、电梯,几乎无处不在,只要及时报警,调取监控并不难,深圳等地还在试点更智能的方式,比如给社区志愿者配备可以记录视频的智能手环。 在技术帮助下,施救行为越来越容易留下证据,这意味着,只要好心人敢于出手,法律和技术就能为他们撑腰。 社会的态度也在发生变化,网络上,李玫瑾教授的建议一经公开,获得大量支持,很多网友表示,这样的制度安排才是真正为好人撑腰。 官方也开始行动,一些地方公安部门加强了对民警的培训,遇到类似民事纠纷,第一时间固定证据,减少模糊地带。 李玫瑾教授的建议并不是针对老人,更不是否定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她要解决的问题,是在现代社会中如何通过制度保护真正的善意。 对那些利用年纪、身份博取同情却反过来讹诈他人的行为,必须果断制止,只有让违法行为付出代价,才能恢复人们的信任感。 别的国家也早就有类似法律,例如,加拿大的“见义勇为法”就明确指出,在没有重大过失的前提下,施救者不必为结果负责。 新加坡甚至规定,被施救者若恶意诬告,不但要赔偿,还得道歉,这些做法都体现了法律对善意行为的支持与保护。 善良不该成为高风险行为,勇敢也不该成为被利用的理由,李玫瑾的建议,本质上是让法律成为正义的盾牌。 像酒驾一样,曾经也被认为是“小事”,直到立法惩治,才让社会安全感显著提升,现在是时候,对恶意索赔也建立起法律屏障。 我们都希望有一天,当路边有人摔倒时,扶一把能成为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不用犹豫,不用害怕,因为大家知道,这个社会正在用法律保护好人。 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温情与信任才能重新回到我们的生活中,社会的温度,也会因为每一次被保护的善意,而一点点升高。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宝鸡政法——公安大学李玫瑾建议:凡是扶了老人被要求天价赔偿的,在老人拿不出任何证据的情况下,可按“敲诈勒索”起诉
2024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建议:凡是扶了老人被要求天价赔偿的,在老人
如梦菲记
2025-08-05 17:17:3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