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朝因何在1965年交恶,后面又为何重新回暖?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朝鲜立马与

历史脑洞 2025-08-07 01:41:07

中朝因何在1965年交恶,后面又为何重新回暖?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朝鲜立马与中国建交,双方起初把对方视作天然盟友,都很看重彼此的合作。1950年一场朝鲜战争爆发,把中国和朝鲜拉得更近,中国出兵援助,还提供了大量物资,这份付出也让两国情谊深厚。但好景不长,到了上世纪60年代,外部风向急转直下,两国的关系变得很别扭,这是怎么回事? 上世纪50年代末,当时,咱们和苏联老大哥的关系,开始出现裂痕。这下朝鲜就难办了。一边是给自己当靠山、一手扶持起来的苏联,一边是刚一起扛过枪、打过仗的中国兄弟。手心手背都是肉,帮谁都不合适。 于是,朝鲜搞起了“等距离外交”。说白了,就是两边都不得罪,保持中立。站在朝鲜的立场上,这棋没走错。毕竟国家小,经济严重依赖援助,哪边都得罪不起。当时咱们国家也理解,毕竟我们自己也面临着三年自然灾害、中印边境摩擦等一堆头疼事,也不想跟苏联彻底撕破脸,有个中间人传话挺好。 所以那几年,咱们对朝鲜几乎是有求必应,勒紧裤腰带也要支援兄弟。 但问题就出在这个“支援”上。 1961年底,朝鲜副首相来北京,说急需3000吨钢管,第二年还要2.5万吨,外加10万个棉纺纱锭。当时我们自己都缺钢,总理跟他们商量,钢管我们只能给一半,至于纱锭,我们实在拿不出来新的,要不你们去我们停产的纺织厂里,把旧设备拆了拉走吧。 说实话,咱真是尽力了。给朝鲜的贷款,就没想过让他们还。可朝鲜当时有点飘了,觉得中苏都在拉拢自己,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咱们实在满足不了,他们心里就有了疙瘩。 真正让关系急转直下的,是几个因素的叠加。首先,中苏彻底闹掰了,朝鲜必须选边站。其次,因为越南问题,中朝观点不一,朝鲜更倾向苏联。最关键的是,60年代中后期我们国内开始搞“”,一些极左的做法,让朝鲜觉得我们想把思想强加给他们,心里很不舒服。苏联再旁边煽风点火,说中国有“大国沙文主义”,朝鲜的警惕心就起来了。 那么,这对闹翻的兄弟,后来又是怎么和好的呢? 说到底,还是因为四个字:共同利益。 时间来到1968年,国际局势风云突变。朝鲜胆子也大,派特工偷袭韩国总统府,还扣了美国的间谍船“普韦布洛号”,一下子把半岛局势搞得剑拔弩张,美国航母都开过来了。这时候谁能站出来力挺朝鲜?还是中国。周总理托人给金日成带话:必要时,中国可以提供全面支持。 雪中送炭的情谊,朝鲜是记在心里的。 紧接着,1969年,轮到我们出事了。中苏在珍宝岛爆发了激烈的边境冲突,也就是著名的“珍宝岛事件”。我们随即进入了战备状态。几乎同时,朝鲜也因为击落了美国的侦察机,被美军的航母舰队在家门口威胁。 当中朝两国都面临着来自超级大国的巨大压力时,那种“兄弟同心、其利断金”的默契又回来了。共同的敌人,是最好的关系粘合剂。 和解的信号开始出现。1969年,朝鲜的报纸又开始转载新华社的消息了。同年9月,越南领导人胡志明逝世,中朝都派了代表团去吊唁,这就提供了一个接触的机会。 真正的高潮,发生在1969年中国的国庆庆典。 这事儿办得,可以说相当有戏剧性。9月30号下午3点多,离国庆活动就剩大半天了,毛主席突然决定,正式邀请朝鲜派代表团来北京参加庆典。电报火速发往平壤。谁也没想到,朝鲜的反应快得惊人。下午6点半不到,回电就来了:同意!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委员长崔庸健将作为代表出席。 当晚11点半,崔庸健一行就抵达了北京机场,周总理亲自到机场迎接。从发邀请到人落地,前后不过8个小时。这效率,这决断,说明双方早就盼着和好了,就差一个台阶。 10月1日,在天安门城楼上,毛主席见到了崔庸健,开门见山地说:“中朝两国应当搞好关系,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 崔庸健也感慨地回应:“中朝两国在历史上是并肩战斗的,鲜血都流在了一起。” 这几句朴实无华的对话,宣告了中朝关系开始破冰。隔年,金日成秘密访华,跟毛主席关起门来谈了很久,把过去几年的误会、疙瘩都摊开来讲清楚了。从此,两国正式握手言和,重归于好。

0 阅读:82

评论列表

财运亨通

财运亨通

2
2025-08-08 05:52

毛爷爷宽宏大量

历史脑洞

历史脑洞

如果历史可以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