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旦何许人也?真名叫查良铮,他把查,拆开分成木旦,又将木改成穆,就有了穆旦这样的笔名,和金庸有亲戚。
2025年高考语文试卷上,一句“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让无数考生困惑,这句诗的作者穆旦,瞬间成了网络热搜词。
很多人不知道,这个被遗忘的诗人,本名查良铮,和写武侠小说的金庸是同族兄弟,两人都来自浙江海宁查氏家族,一个用文字构建江湖,一个用血肉见证历史。
1934年,16岁的查良铮在天津南开中学读书时,决定给自己取个笔名,他把“查”字拆开,变成“木”和“旦”,因为“木”和“穆”读音相近,就叫“穆旦”。
那时候的他,大概想不到这个名字会伴随他走过怎样的人生。
穆旦的母亲李玉书虽然没读过书,但熟读古典小说,经常给孩子们讲《三国演义》《水浒传》的故事,这些故事在少年穆旦心中埋下了英雄主义的种子。
1935年,穆旦考进清华大学外文系,父亲希望他学中文,但他偏要学外语,这算是他人生第一次“叛逆”。
1937年抗战爆发,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南迁,组成西南联大,穆旦跟着学校一路颠沛流离,从北京到长沙,再从长沙到昆明。
在昆明那个小土屋里,穆旦写下了《探险队》《赞美》等诗作,1941年的《赞美》中,他写道:“一个民族已经起来”,这句话后来成了抗战文学的经典,84年后还出现在高考试卷上。
1942年2月,新加坡沦陷,缅甸危在旦夕,国民政府紧急组建远征军,号召知识青年参军,穆旦毅然放弃西南联大助教的工作,加入中国远征军第五军,担任参谋长罗又伦的翻译官。
那年5月远征军在缅甸战场失利,被迫撤退,11000名官兵要从野人山穿越到印度,这是一条从地图上看只有几厘米的路线,却成了穆旦一生最惨烈的经历。
野人山是缅甸北部的原始森林,当地人称之为“魔鬼居住的地方”,热带雨林中瘴气弥漫,蚂蟥、毒蛇、疟疾到处都是。
军队的给养很快断绝,士兵们开始啃食树皮,误食毒果,穆旦后来回忆说,他看到一个军人的尸体被蚂蚁啃食得只剩白骨,但脚上还穿着一双完整的军鞋。
刚开始大家还会掩埋死去的战友,后来体力不支,只能任由尸体暴露在荒野中,活着的人踩着死人的白骨前行,脚下传来骨头断裂的咔嚓声。
这段路程,原本11000人的队伍,最终只有3000多人走出了野人山,穆旦是幸存者之一,但这段经历在他心中留下了永远的创伤。
战后穆旦把这段经历写成长诗《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诗中写道:“没有人知道历史曾在此走过,留下了英灵化入树干而滋生。”
从缅甸回来后,穆旦重新投入文学创作,1940年代末,他出版了《穆旦诗集》等作品,但好景不长,1950年代的政治运动让他被划为“历史反革命”,被下放到南开大学图书馆劳动。
在那些沉默的岁月里,穆旦几乎停止了诗歌创作,1972年,他偷偷开始翻译拜伦的《唐璜》,这成了他晚年最重要的精神寄托。
1977年2月26日,穆旦因心脏病突发去世,年仅59岁,临终前他得知自己翻译的《唐璜》有望出版,兴奋得像个孩子。
穆旦晚年写过一首诗叫《冥想》,里面有句话:“这才知道我的全部努力,不过完成了普通的生活。”这句话道尽了一代知识分子的无奈与坚守。
1980年代后,穆旦的诗作被重新发现,1996年《穆旦诗全集》出版,学界开始重新评价这位被遗忘的诗人。
有人说如果穆旦活到今天,他会是中国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但历史没有如果,他的生命定格在59岁,留下的只有那些在战火中淬炼的诗句。
2025年,因为一道高考题,穆旦再次进入公众视野,那些16岁的考生们,正好和当年取笔名的穆旦同龄。
他们或许不知道,这个陌生的名字背后,是一个从诗人变成战士,又从战士回归诗人的传奇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