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老将魏犨在病危时,让儿子在他死后,把貌美的小妾陪葬。儿子嘴上答应,但后来不忍

岁月解密师 2025-08-10 18:13:29

晋国老将魏犨在病危时,让儿子在他死后,把貌美的小妾陪葬。儿子嘴上答应,但后来不忍心,将小妾改嫁。 魏犨下葬后,魏颗望着父亲生前最宠爱的那位小妾,终究是叹了口气。那女子垂着泪,鬓边的珠钗随着颤抖轻轻摇晃,眼底的惶恐像受惊的鹿,让魏颗想起父亲病榻前那句“死后必令其殉”时,自己虽应了声“诺”,心里却早有了别的计较。 “父亲一生征战,见惯生死,许是病中糊涂了。”魏颗对左右说,“殉葬之事,本就违逆天道。人活一世,纵是姬妾,也有求生之理。”他没提那小妾侍奉父亲时的细心,只说“天地之大,当容一命”。 数年后,秦晋交战,魏颗率军迎敌。秦将杜回勇猛异常,手提大斧,连斩晋军数员大将,眼看就要冲破阵脚。魏颗正自焦急,忽望见阵前一片混乱中,有个老人悄悄将满地的茅草打成结。杜回策马冲来,马蹄被草结绊住,猛地栽倒在地,被晋军擒获。 战后,魏颗寻那老人道谢,老人却道:“我乃你所嫁小妾的父亲。你不忍我女殉葬,予她生路,此恩当报。”说罢便消失在暮色里。 后来,此事传到孔子耳中,他听闻后感叹:“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论语·子路》)意思是说,最根本的道理往往就在近处,最该做的事常常简单易行。魏颗顺乎本心,不忍生灵涂炭,看似违逆父命,实则合于天道。正如《左传》所言:“民,神之主也。”(《左传·桓公六年》)连神明都以百姓的生死为根本,何况人伦之间? 魏颗的选择,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却在一念之间守住了仁心。这让后人明白,所谓孝道,从不是盲目遵从,而是如孟子所说:“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万章上》)这“解忧”,解的既是父母生前的忧虑,更是为人子女面对抉择时,内心那份对善恶的坚守。 守仁心,明是非,方为真孝。天道酬善,一念之仁,自有回响。

0 阅读:0
岁月解密师

岁月解密师

解密岁月,读懂历史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