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初,中国、尼泊尔就珠穆朗玛峰归属问题再度展开谈判,但尼泊尔首相寸步不让,双方僵持不下。伟人:“阁下是想把珠峰全部划归贵国?” 在喜马拉雅山脉的边陲地带,一座高峰引发两国纷争,尼泊尔首相态度强硬,中国立场坚定,谁能预料最终结局? 喜马拉雅山脉作为地球上最雄伟的山系,横跨亚洲多个国家,其中珠穆朗玛峰以其8848米的海拔成为世界之巅。这座山峰位于中国西藏与尼泊尔交界处,自古以来就是两国人民生活的一部分。 中国藏族居民在北坡周边从事农牧活动,尼泊尔民众则在南坡发展社区,传统上以山脊作为自然分界,避免了直接冲突。早在清康熙年间,中国绘制的《皇舆全览图》就明确标注了珠峰的位置,将其纳入中国版图,这份地图基于实地测量,体现了当时对边疆的认知。 新中国成立后,外交政策注重与邻国和平相处,1955年与尼泊尔正式建交,开启了经济援助和文化交流的时代,中国提供基础设施支持,尼泊尔则输出农产品,促进了双边互信。边界问题虽未立即提上议程,但潜在分歧逐渐显现,特别是珠峰归属,因为其象征意义远超实际土地面积。 1950年代,国际登山活动兴起,1953年尼泊尔向导丹增·诺尔盖与新西兰登山家希拉里从南坡成功登顶,这件事被尼泊尔广泛宣传,强化了他们对峰体的主张。南坡地势相对缓和,便于登山者接近,吸引了全球探险队伍,尼泊尔从中获得许可收入,推动了当地旅游业发展。 中国则强调历史依据,指出峰顶偏向北侧,传统控制区包括北坡。外部因素介入加剧了紧张局势,印度作为尼泊尔邻国,通过外交渠道影响其立场,传递信息暗示中国有扩张意图。这种外部压力让尼泊尔在谈判前加强准备,收集地图和登山记录作为证据。 1959年末,中尼启动边界勘定联合委员会,勘测人员使用仪器记录地形数据,大部分地段顺利共识,但珠峰部分卡壳,因为山体不对称,峰顶位置成为焦点。 1960年3月,尼泊尔首相柯伊拉腊率团访华,正式开启边界协定谈判。柯伊拉腊坚持珠峰大部分区域位于尼泊尔一侧,主张以峰顶为界限划分。他引用国际登山历史,强调南坡登顶记录,拒绝中国提出的传统习惯线方案,导致讨论陷入僵局。 中国代表团提供历史文件,证明北坡长期纳入中国管辖,但柯伊拉腊不予让步,双方交换意见时气氛趋于严肃。毛泽东参与会谈,指出中国国土广阔,不觊觎他国领土,但维护自身权益。他建议将珠峰一分为二,北坡归中国,南坡归尼泊尔,并提出改名为中尼友谊峰作为象征。 柯伊拉腊虽未立即同意,但认可分享原则,避免了进一步对抗。尽管首次谈判未签协议,但基本框架确立,奠定了后续基础。柯伊拉腊的强硬态度部分源于国内压力和外部影响,他作为首相需要回应民众情绪,同时应对印度建议。 谈判过程中,中国强调公平原则,考虑到两国人民对珠峰的情感联系。尼泊尔民众视珠峰为萨加玛塔,视为神圣之地,中国藏族也将其融入文化传统。这种情感因素让划分不止是领土问题,还涉及民族认同。柯伊拉腊反复重申经济利益,南坡登山路径带来收入,他担心分享会影响尼泊尔收益。 中国则指出北坡开发潜力,主张合作共赢。双方代表通过地图比对,讨论峰顶几米范围的分歧点,使用测量数据支持各自立场。外部国家试图挑拨,但中尼保持理性,避免升级为冲突。毛泽东的介入起到关键作用,他的提议平衡了双方需求,体现了外交智慧。 4月,周恩来访问尼泊尔,继续推进讨论。在加德满都会场,双方审视勘测报告,缩小分歧至最小。周恩来重申中国诚意,承诺技术援助,柯伊拉腊回应积极,同意设立联合小组实地考察。 同时,中国登山队从北坡发起挑战,队员携带装备穿越冰川,克服高寒缺氧,于5月25日成功登顶。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三人抵达峰顶,留下证据,消息传出增强了中国谈判筹码。这次登顶不仅是体育成就,还证明了北坡可达性,强化了历史主张。尼泊尔虽初始质疑,但最终接受事实,推动协议进展。 1961年,中尼边界条约正式签署,确认边界线穿越珠峰顶点,中国拥有北侧,尼泊尔拥有南侧。条约由刘少奇和尼泊尔国王马亨德拉签署,标志争端圆满解决。此后,双方进行勘界竖桩,1963年签订议定书,详细载明界桩位置。1979年、1988年和2006年开展联合检查,使用GPS精确测量,确保边界稳定。柯伊拉腊见证条约签署,但同年12月被国王废黜,移居印度,于1982年逝世。中尼关系由此巩固,珠峰成为合作象征,促进了旅游和科研交流。
1960年初,中国、尼泊尔就珠穆朗玛峰归属问题再度展开谈判,但尼泊尔首相寸步不让
千百年一叹
2025-08-11 10:12:4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