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苏联违约,召回了在华科学家。临走时,一苏联专家悄悄告诫核研所:“你们有王就够了,他是核武研究专家,即便我们离去也无妨。” 五十年代中期,中国启动核武器项目,最初依赖苏联技术援助。苏联专家团队抵达北京原子能研究所,携带设备和设计图纸,指导建造反应堆和实验室。研究人员通过学习掌握基本操作,推进项目进展。但1960年7月16日,苏联政府发出照会,决定撤回全部在华专家。 从7月28日起至9月1日,1390名专家陆续离开,带走大部分技术资料和图纸。中国原子能事业陷入困境,半成品项目停滞,国家转向自力更生策略。研究团队整理剩余资料,修复设备,逐步恢复工作。戈壁基地开始扩建,运入本土器材,支持独立研发。尽管援助停止,团队凭借本土资源推进进度。 苏联专家撤离行动于1960年夏天展开。一位苏联物理学家在离开前私下接近中方同事,从衣兜取出纸条,纸上写着几行字,指出中国拥有一位关键核物理人才,能填补援助空白。那位专家强调,中国可凭借此人继续前进。中方人员查看纸条后上报领导。讨论焦点落在那位科学家身上。他名叫王淦昌,当时在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从事高能物理实验。 1956年,他受派前往杜布纳,与多国专家合作,利用大型加速器进行粒子碰撞测试。王淦昌小组处理近十万张气泡室照片,用尺子测量粒子轨迹,记录异常事件。经过计算,一张照片显示反西格玛负超子迹象。这是人类首次实验观测到的荷电反超子,带有奇异夸克的反粒子。发现公布后,国际物理界引起震动。 这项成果提升王淦昌国际声誉。他此前已有两次重大贡献接近诺贝尔奖。1930年在德国攻读研究生时,他设计实验方案验证中子存在,包括用α粒子轰击铍靶,产生中子辐射,在云室中记录。但因资源限制止步。1932年,英国科学家詹姆斯·查德威克沿类似路径证实中子,获193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王淦昌方案虽未实施,却奠定基础。 1941年,在浙江大学湄潭校区,王淦昌发表论文,提出探测中微子方法,即通过β衰变源产生中微子,检测其与物质交互信号。但战时条件艰苦,缺乏大型探测器,无法验证。1956年,美国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莱因斯和克莱德·科万基于此方法检测中微子,莱因斯获199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杜布纳工作环境配备先进加速器和国际团队。王淦昌每日参与会议讨论粒子模型。1960年,他担任副所长,协调多国合作。苏联专家纸条传回国内后,领导层评估形势。钱三强等负责人认为,王淦昌核物理专长至关重要,尤其在援助中断后。1961年初,加急电报从北京发出,抵达杜布纳,要求王淦昌归国参与国家项目。他阅读电文后同意。收拾行囊,携带笔记登上飞机。 两年半后,氢弹试验实现。王淦昌三次与诺贝尔奖擦肩:中子验证、中微子探测、激光核聚变建议,后者因保密未发表。 在杜布纳,他领导发现反西格玛负超子,分析40,000张照片,1959年公布成果。1960年回国后,参与核武器研制,指导内爆实验和安装。1962年掌握原子弹内爆技术。1969年作为第九研究院副院长,领导首次地下核试验,9月22日在新疆进行。 1978年,项目解密,王淦昌恢复真名,返回北京。他牵头高科技计划,推动载人航天和超级计算机发展。箱中仅几件旧衣和笔记。晚年参与核电推广,建议建秦山和大亚湾电站。1986年,与王大珩、杨嘉墀、陈芳允联名提出发展高科技,促成863计划,聚焦激光、微波、电磁脉冲武器,导致龙芯处理器和天河超级计算机发展。 1982年因发现反西格玛负超子和核武器工作获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中国物理学会2000年设立王淦昌物理奖,表彰粒子物理和惯性约束聚变领域。2007年,小行星14558命名为王淦昌星。1998年12月10日,王淦昌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他的贡献载入史册,推动中国核物理和国防科技自立。
1960年,苏联违约,召回了在华科学家。临走时,一苏联专家悄悄告诫核研所:“你们
千百年一叹
2025-08-11 10:16:1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