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道士毕云路过日军哨卡时,因为没有向日军鞠躬,被打得半死。 威海城北的天后宫里,香火缭绕,平日里眉眼低垂的小道士毕云,此刻拳头攥得指节发白。那年他才23岁,道观里的人都习惯叫他“小老道”,七岁被父母送进来,瘦得像根秋后的芦苇杆子。谁也没料到,这根看似脆弱的芦苇,后来竟成了扎向侵略者的尖刺。 老道长待他如亲子,不仅教他诵读《道德经》,更把当年义和团传下的真功夫倾囊相授。枪挑红缨、刀劈落叶,毕云练武时眼神凌厉,单手劈砖如同切豆腐。然而,1938年3月,日军的铁蹄踏破了威海的宁静,城门楼插上了膏药旗,中国人进出竟要向侵略者弯腰鞠躬。 那天,徒弟李文进城买粮,回来时满脸是血,衣衫被枪托撕烂。“师父,我不肯鞠躬,他们就……”毕云抓起拂尘就往城门冲,刺刀寒光映在眼里,脚步却没停。五六个日本兵围上来,他撂倒一个,却被身后的枪托狠狠砸中,昏死过去。 屈辱并未结束。几天后,日军踹开道观大门,诬陷藏匿八路,将毕云吊在百年柏树上鞭打。道袍被血染红,小徒弟在墙外啜泣,他咬紧牙关,一声不吭。 伤未痊愈,厨房里便响起了菜刀磨石的“嚓嚓”声。铁器低鸣中,他暗自发狠:“不是要鞠躬么?那就让你们再也直不起腰!” 第一夜,他潜到威海南大石硼。月光下,两个巡逻的日军身影晃动。他如灵猫般贴近,一拳击晕左侧敌人,匕首寒光闪过,右侧敌人瞬间倒地。 此后,他专挑落单日伪军下手:城门口将鬼子踹下深沟、据点外无声解决哨兵……匕首卷了刃,五条侵略者的命也到了头。 道观回不去了,他投奔了国民党地方武装郑维屏部。可很快心凉了半截——这支部队抢掠百姓粮仓的行径,比日军好不了多少!1940年寒冬扫荡,毕云腿部中弹倒地,郑维屏竟拍马狂奔,将他遗弃在冰天雪地中等死。 是八路军威海区队的侦察兵将他背回温暖的土炕。炕头热粥升腾着白气,队长的话烙在他心里:“打鬼子,不是为谁卖命,就为了咱同胞不用再低头弯腰!”他抓起窝头狠狠咬下去,嘴里尝到的咸涩,分不清是盐粒还是滚落的泪。 一身绝技在八路军中绽放光芒。他教战士们徒手夺枪的本领,带领特工队深夜奇袭汉奸巢穴。最惊险一役在荣成西板石村,他孤身潜入日军营房,次日天亮,城门楼上高悬的战利品,让“小老道”的威名震慑敌胆,伪军闻风丧胆。 1942年入党那天,他抚摸着红星,笑容朴实:“比拂尘沉,可心里头踏实。” 谁料这年冬天日军发动残酷的“拉网扫荡”。西夏埠村血战,他腹部被机枪子弹撕裂,竟将流出的肠子塞回,继续战斗直至力竭。乡亲们找到他时,身下的冻土已被鲜血浸透、凝结成块。 二十七载人生,从青灯古卷到烽火硝烟。乱世之中,多少道士脱下道袍,执起钢刀?威海那个雪夜里,用断刃刻下“不跪”二字的少年身影,不该被遗忘。 回望那段烽火岁月,像毕云这样的身影并非孤例。茅山乾元观年轻的黎遇航,冒险为新四军传递情报、筹集物资,晚年成为新中国道教领袖;河北狼牙山的李圆通道长,在枪林弹雨中救回跳崖的“狼牙山五壮士”幸存者。他们的选择,染红了道袍,却为破碎的山河,守住了一股不屈的清气。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本文事迹核心参考:中共威海市委党史研究院:《威海党史人物传略·毕云》
1938年,道士毕云路过日军哨卡时,因为没有向日军鞠躬,被打得半死。 威海城北的
帝王心术
2025-08-11 14:01:5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