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2年,包拯去世,出殡当天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原来,他临终时悄悄告诉女婿文效:“我走后,你要准备21口棺材,并从7个城门一起抬出去,”这个谜团困扰了大家900多年,直到包公墓被发掘,真相才最终被揭开。 那天开封城七个城门同时涌出送葬队伍,每队抬着三口黑漆棺材,分七个方向散去,百姓看得目瞪口呆,不知道哪一口才是真的包公。有人说是防仇家掘坟,有人猜他墓里藏了宝贝,可谁也说不清这阵仗到底为了什么。 包拯这一生,从端州不带一方砚台,到开封府亲自接状断案,得罪的权贵数都数不清。他清楚自己活着时铁面无私,死后难保没人报复,更怕坟墓被挖,连累家人不得安宁。 那21口棺材,其实是个局。真棺早就悄悄运回了合肥老家,埋在香花墩——那是他小时候读书的地方。其他二十口,有的装着碎石,有的放着旧衣,还有的干脆是空的,专门用来迷惑人。 他没想显摆,也不是怕死,而是不愿死后还惊动百姓。他知道老百姓会自发来送他,可他一辈子不扰民,临了也不想麻烦人。七路出殡,方向不同,送葬的人自然分不清真假,也就慢慢散了。 这招看着玄乎,实则精明。北宋盗墓成风,尤其那些被包拯扳倒的官宦,真有可能派人挖坟泄愤。他用这法子,既保了尸骨,也护了家人,还顺手把多余的棺材送给了穷人家,省了他们买棺的开销。 九百多年没人知道真相,直到1973年,合肥钢厂扩建,一铲子挖出了包拯墓。考古队进去一看,墓里空得让人心酸:就一块普通砚台,几块碎骨头,连陪葬的玉器都没有。 那方砚台还是他在端州用过的,不是名贵的端砚,却比任何宝物都重。他活着时两袖清风,死后也只留下这点念想,跟当年“不持一砚归”的故事,严丝合缝对上了。 旁边是他妻子董氏的墓,早被毁得乱七八糟,陪葬品全没了,估计是金兵南下时干的。包拯的尸骨也不全,头骨缺了一角,脊椎有伤,还有汞残留,有人猜是中毒,但更可能是战乱中墓被扰动所致。 可奇怪的是,这么一座几乎没陪葬的墓,居然九百年没被盗。不是没人动过心思,而是盗墓这一行里,慢慢传下一句规矩:不碰包公墓。不是怕报应,是敬这个人。 包拯在世时,百姓说“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把他当阴间判官。可他哪是冷面无情?他弹劾王逵七次不罢休,为的是百姓不受酷吏折磨;他放了拖欠官银的官吏妻女,因为知道不能株连无辜。 他在开封府设鼓鸣冤,让百姓直接上堂,断的案子明明白白;他在惠民河拆了权贵的私建楼台,水道一通,百姓再不怕淹。他不是不懂人情,而是把人情用在了该用的地方。 他临终安排这21口棺材,也不是为了自己风光,而是把最后一步都算准了。他知道死后会有多少人怀念,可他更知道,清官的名声,不该变成百姓的负担。 后来人去合肥包公墓祭拜,看到那方普通砚台,才明白什么叫“清廉到底”。一个二品大员,死后墓里比平民还寒酸,可他的名字,却比那些金玉满堂的权贵响亮得多。 那21口棺材的秘密揭开后,大家才懂,包拯不是在防贼,是在守心。他用一生守住了一个“正”字,最后用一招迷局,守住了一个“静”字。
1062年,包拯去世,出殡当天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原来,他临终时悄悄告诉女婿文效
紫蓝谈社会趣事
2025-08-11 15:15:49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