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俄罗斯在战争中没有大量使用火箭炮,而是大量使用火炮呢?俄罗斯拥有很多火箭炮

冰封万里行者孤 2025-08-11 21:46:02

为什么俄罗斯在战争中没有大量使用火箭炮,而是大量使用火炮呢?俄罗斯拥有很多火箭炮,比如“喀秋莎”“龙卷风”火箭炮,很多军迷说火箭炮射程远、威力大、价格便宜,可以适合大量使用,但俄罗斯在俄乌战争中却很少大量使用火箭炮,这是为什么呢? 俄罗斯的火箭炮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那时候苏联工程师们开始搞多管火箭系统。带头的人叫安德烈·格里戈里耶维奇·科斯季科夫,他1899年出生在卡扎京小镇,早年学工程,专攻机械和数学。1934年他进了反应科学研究所,实验室在郊外,条件挺苦的。他从1938年开始建132毫米火箭发射架原型,团队在泥地测试,调整管子,拉紧绳子,点火后记录数据。1938年9月他当上主任,领着开发BM-13系统,到1939年8月完成原型。 工人们焊接框架,他检查细节,优化稳定性。1938年底大规模测试,233发火箭齐射覆盖5500米。1940年继续试验,最终生产BM-13-16型号。二战时,喀秋莎1941年7月在斯摩棱斯克首次用,安装在卡车上,士兵拉绳发射,密集打击敌阵。战时产量大增,到1942年底造了3237具。他1942年7月升为空军工程少将,还当国家火箭技术研究所主任。战后他转到其他局,继续项目,到1950年12月在莫斯科去世,享年51岁。他的设计影响了后来的型号,像龙卷风,这些火箭炮本来是为大面积覆盖设计的,适合平原战。 但在俄乌冲突里,为什么火炮成了主角呢?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庞大火炮库存,仓库里堆满老炮,能装备好几个集团军。每个月生产二十五万发炮弹,数量多到对手眼红。俄制152毫米炮弹价格低,生产线成熟,随要随取。火箭炮表面射程远、声势大,但成本高得吓人。一发龙卷风300毫米火箭弹要几十万人民币,一次齐射的钱够买上百发常规炮弹。打消耗战,谁敢这么烧钱?俄军在前线多是城市攻坚,不是大平原,每发弹药得精确点杀。火炮加制导炮弹,能从几十公里外敲掉具体据点,火箭炮在这点上不行。在阿瓦迪夫卡战役,俄军用大口径自走炮直击乌军地下防御,一炮见效,比火箭覆盖省弹。火箭炮适合扫大面积步兵,但在巷战和拉锯时,不经济也不高效。 俄罗斯军事学说把火炮当核心杀伤力,集中旅级单位,支持步兵推进。火炮弹药门槛低,零件和坦克通用,报废快也能迅速补上。火箭炮需要芯片和高精部件,依赖西方供应,虽然俄军绕道进口,但规模上不去。前线坏一门,修起来费劲。库存上,火炮弹药远超火箭炮,补给顺手。战损高也能扛住消耗,火箭炮一次性烧太多压力大。俄军选火炮,不是火箭炮不好,而是火炮便宜好使,适应长期局面。火箭炮只当关键杀手锏,大部分时候火炮扛大头。背后逻辑是谁掌握最大规模和最持久供应的武器,谁就能挺住。这次冲突把最扎实的武器推前线,拼资源、工业和后勤。 火炮的优势在冲突延续中更明显。进入后期,俄罗斯坚持火炮策略,工业产能支撑需求,每月产数十万发弹药。火炮阵地分散,间隔五百米,伪装好,避免无人机袭。火箭炮偶尔长程打击,像龙卷风覆盖目标,但使用有限,节省资源。北韩弹药补充质量一般,但数量帮火炮输出。结合滑翔炸弹,从三十到九十公里投掷,摧毁防御。适应电子干扰,用有线引导无人机辅火炮,传输图像,调整瞄准。长程导弹定期齐射,击中基础设施,消耗拦截储备。散布地雷通过火炮投放,阻敌机动。这些维持推进节奏,虽人员损耗大,但火炮压力迫对手分散。火箭炮作为补充,证明成本精确平衡关键,工业基础决定持久。

0 阅读:60

猜你喜欢

冰封万里行者孤

冰封万里行者孤

冰封万里行者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