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安徽一座历经两个世纪沧桑的古宅面临拆除之际,主人正黯然神伤之际,竟有位美国收藏家豪掷1.25亿重金求购。 【消息源自:《徽州老宅跨洋记:荫馀堂搬迁始末》2003-12-15 中国文化遗产月刊;《波士顿环球报》专题报道"China in Salem" 2003-06-08】 1996年深秋的皖南山区,白铃安踩着满地金黄的银杏叶,在休宁县黄村的青石板路上停住了脚步。这位戴着圆框眼镜的美国女人仰头望着眼前摇摇欲坠的老宅,木雕窗棂上积着厚厚的灰尘,但那些精妙的喜鹊登梅图案依然清晰可见。她突然拽住向导的袖子:"这房子有人住吗?"向导摇摇头:"早没人喽,听说下个月就要拆了盖新楼。" 这座始建于嘉庆年间的徽派宅院,此时就像个风烛残年的老人。白墙早已斑驳成灰褐色,马头墙上的瓦片缺了好几块,但三进五间的格局仍透着昔日的体面。白铃安的手指划过门廊立柱,突然摸到几道浅浅的刻痕——那是当年黄家孩子量身高留下的印记。她不知道的是,此刻二楼漏风的窗板后面,八十岁的黄振鑫正眯着眼睛打量这个举止怪异的外国人。 三天后,当白铃安带着测绘工具再次出现时,老人终于拄着拐棍从侧门踱了出来。"洋同志,你这量来量去的,莫不是要买我这破房子?"老人故意把"破"字咬得很重。白铃安的中文带着明显的儿化音:"黄先生,您家这宅子搁在美国能当博物馆哩!"老人闻言突然用拐棍重重杵地:"祖宗传了八代的屋,你让我卖给洋人?"但当他转身时,白铃安分明看见他抬手抹了把眼睛。 转机出现在次年开春。县里拆迁通知正式贴到村口那天,白铃安正在波士顿的办公室里反复播放她在黄村录制的视频——画面里黄振鑫摸着堂屋的冬瓜梁说:"这根木头还是我曾祖父亲手选的。"她的助手忍不住提醒:"Nancy,光那四十多扇雕花门就得装三个集装箱......"白铃安突然合上笔记本:"订机票,我要再去趟安徽。" 1997年谷雨时节,当白铃安把厚厚的设计图纸铺在黄家祠堂的八仙桌上时,老人盯着其中一页愣住了——那是专门为他设计的家族史陈列区。"您看,这些老照片都能摆在这儿。"白铃安指着图纸上的展柜位置。老人沉默许久,突然问:"你们真能原样拼回去?不会把我家柱子锯断了吧?" 拆卸工程开始那天,村里老少都来看热闹。戴着安全帽的美国工程师和中国工匠们围着宅子转了好几圈,最后决定从屋顶开始"剥洋葱"。工人们给每片瓦都编上号,连脱落的墙皮都用宣纸拓印下来。有个年轻工匠不小心踩断块雕花板,老师傅当场就给了他一巴掌:"这可是要飘洋过海的脸面!" 最戏剧性的场面发生在运输当天。当起重机吊起主厅的冬瓜梁时,黄振鑫突然冲出来拦在卡车前。白铃安慌忙跑过去,却见老人从怀里掏出个红布包:"把这包祠堂的香灰......搁在正梁上。"他的声音越来越低,"就当是给祖宗搬个家。" 2003年6月,当焕然一新的荫馀堂在迪美博物馆亮相时,参观者惊讶地发现连墙角的蜘蛛网都被原样复制——这是白铃安特意要求的。开幕式上,受邀前来的黄振鑫摸着冰凉的空调出风口嘀咕:"这洋房子好是好,就是没烟火气。"但当他看见曾孙在电子留言屏上写下"黄家第九代"时,老人终于咧开缺牙的嘴笑了。 如今,每天都有华裔父母带着孩子在这座"移民"老宅里寻找答案。有个穿乔丹鞋的华裔男孩曾指着天井问:"妈妈,为什么我们的祖先要把房子修得这么暗?"他不知道,此刻正有阳光穿过精心复原的瓦当,在地上投出和两百年前一模一样的菱形光斑。
2020年,安徽一渔民马金兵正收着网,突然停住,冲着岸边大喊:“快来!我捞到了一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