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王必成问罗维道:“有个任务交给你,带人袭击南京,你敢不敢?”罗维道说:“有何不敢!但打南京,需要带多少人?” 先说王必成,湖北麻城人,1912年出生,家里穷得叮当响,1929年投红军,次年入党。这家伙打仗不要命,脑子还灵活,带着新四军第二团横冲直撞,被手下叫“王老虎”,团里也得了个“老虎团”的名号。抗战中,他没少给日军找麻烦,军事才能那是杠杠的。 再看罗维道,江西泰和人,1915年出生,1929年也加入红军,1938年当上新四军连指导员。这人打仗老练,指挥果断,关键时候从不掉链子。就是这么个硬骨头,接下了袭击南京的活儿。 1938年夏天,武汉会战打得正惨,中国军队连连后撤,士气低到谷底。国民政府喊出“保卫武汉、袭击南京”的口号,可南京早就没正规军了,只能靠新四军出奇招。王必成琢磨,正面打肯定不行,得搞个小规模突袭,既敲山震虎,又鼓舞人心。他把这任务交给罗维道,罗维道二话不说就应了。 罗维道先干啥?亲自去踩点。他换上破旧衣服,装成老百姓,徒步摸到南京郊外。一路瞧着,日军哨卡稀稀拉拉,巡逻懒散,显然没把新四军放眼里。到了麒麟门附近,他躲起来观察,发现那儿有个训练场,几十个日军新兵在操练,手忙脚乱,旁边几个老兵抽烟聊天,压根没戒备。城墙上岗哨也少得可怜,漏洞百出。罗维道心里有数了,这帮新兵好收拾,附近还有个土坡,方便藏身和跑路。 回来后,他挑了17个精干战士,加上自己凑齐18人。每人带一支驳壳枪,40发子弹,装备简单到寒酸。行动那天,他们扮成推石灰的苦力,枪藏在麻袋里,愣是混过了日军检查站。中午太阳毒,日军新兵训完散在草地上歇着,有的还睡死了。罗维道带人摸上土坡,分头瞄准,一声令下,18把枪齐开火,子弹全招呼过去。日军新兵懵了,老兵想还手也没辙,两分钟不到,子弹打光,罗维道喊撤,队伍顺着小路钻进林子跑了。日军反应过来时,人都没影了,城里警报乱响,还以为是大部队来袭,忙着搜山却啥也没捞着。 这事儿一传开,南京城里老百姓偷偷乐开了花,抗战士气一下提了起来。小小18人干翻几十个日军,证明咱中国人有脑子有胆子,日军再嚣张也得吃瘪。新四军名声更响,吸引不少人加入抗战。日军高层气得跳脚,收拾了几个失职军官,还加派兵守南京。可惜新四军没再深入城里,只能骚扰外围,但这次突袭的目的已经达到,既震慑了敌人,还牵制了点兵力。 王必成没止步于此,1940年他指挥黄桥战役,揍得围剿新四军的国民党部队找不着北。解放战争里,他又在淮海战役、渡江战役里大显身手。新中国成立后,他干过浙江军区司令员、志愿军第九兵团副司令员、南京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拿了中将军衔,1989年在南京去世,活了77岁。他那些事儿,现在还能在茅山新四军纪念馆看到。 罗维道呢,抗战里接着打,句容城、宝堰、东湾都有他的身影。1940年当上苏北指挥部第二纵队第九团政委,1945年升到苏浙军区第一纵队第一支队政委。新中国成立后,他在部队干下去,1955年拿了少将军衔,一辈子为国防出力。晚年被捧为抗战英雄,麒麟门那次突袭也成了经典教材。
此人军衔不好评,元帅、大将都可能,他说:苏联同职务是元帅“1955年3月15日
【4评论】【2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