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章太炎到杭州楼外楼吃饭,碰到了蒋介石和宋美龄,双方见了面也不打招呼,各吃各的,谁知,离开的时候,蒋介石竟过来找他,问道:“太炎先生,你还好吗?”章太炎冷淡地回答:“靠一支笔骗饭吃而已,”结果,蒋介石当场就把自己的手杖送给了他,
1929年春天,杭州的西湖边还是那样清雅,湖水泛着光,柳枝轻摇,那一天,章太炎来到楼外楼,带着家人和几个学生吃饭,这地方他不是头一次来,楼外楼的老板敬他是个学问人,常常请他题字,还会添菜不收钱,章太炎虽年纪大了,身体不如以前硬朗,可精神头十足,走路带风,吃饭也从不马虎,饭桌上还能评点天下事,顺便批两句当权者的不是。 那天,饭吃到一半,章太炎身边的人发现,隔壁桌坐着的是蒋介石和宋美龄,这顿饭忽然变得不再寻常,两桌人谁都没主动打招呼,就像两条平行线,各吃各的,互不干扰,杭州是蒋介石当年当黄埔军校校长前常去的地方,对这座城市并不陌生,而宋美龄也曾在杭州求学,说起来对这里的水土也算熟悉。 蒋介石当时已经是国民政府主席,手握大权,正在整合各地势力,他一向对文化人特别上心,尤其是像章太炎这样声望极高却不肯站队的硬骨头,章太炎早年搞革命,后来讲学为生,虽然清贫,却从不低头,他不靠官位吃饭,也不讨好任何一方,有什么说什么,写文章一针见血,谁看了都能感受到那股子锐气。 楼外楼那顿饭,章太炎吃得慢条斯理,不紧不慢,饭后,他应老板之请,提笔写字,他写的是明代张煌言的诗,笔力苍劲,气势不凡,这诗不是随便挑的,张煌言是抗清烈士,章太炎对他一向推崇,那天他写字时神情专注,仿佛忘了周围的一切,此时,蒋介石起身准备离开,手中还拿着一根手杖,有人提醒他,隔壁写字的是章太炎,蒋介石停了一下脚步,转头看去,眼神里有些迟疑。 那根手杖后来成了话题焦点,不是因为它材质贵重,而是因为它所代表的意味太复杂,章太炎接过手杖,但并未表现出特别的感激,也没多说什么,这根手杖后来被他随意搁在书房角落,从不拿出来用,他靠的不是那根杖,而是他手里的笔,一支能写出风雷的笔。 章太炎这一生,走得是条难路,他年少时钻研经学,后来投身维新,接着又走向革命,他跟康有为合作过,后来也公开批评康的保皇立场,他办报写文章,批清廷、反满洲,坐过牢,吃过苦,却从不后悔,出狱后,他奔赴日本,加入同盟会,成为孙中山的重要支持者之一,他主笔《民报》,写了大量宣传民族独立、革命思想的文章,影响了整整一代青年。 可他也不是谁都跟到底,后来跟孙中山也因理念不同分道扬镳,他反对借外力图强,认为中国的命运应由中国人自己掌握,他不屑于政治交易,也不愿成为哪个阵营的旗子,他始终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不为权势所动。 蒋介石掌权后曾多次想拉拢章太炎,有人替蒋送去一笔钱,说是用来治病的,章太炎收下后立刻让家人登报声明,那笔钱归国学讲习会所有,谁也别想用这点钱买他一句话,这种做法,既不失礼节,又能表明立场,滴水不漏,却又硬气十足。 章太炎的生活并不宽裕,靠写字卖字维生,有时连饭都吃不饱,但他从不怨天尤人,也不向现实低头,他拒绝去清华任教,也不接受国民政府的职务,他觉得真正的讲学应该在民间,面对百姓,用实话讲明白道理,他的讲习会气氛朴实,学生围坐一圈,听他讲经学、史学,有时还点评时政,字句犀利,不带情绪,却能直戳要害。 “九一八”事变后,他更是频频发声,呼吁抗日,组织联署,写文章支持前线将士,他虽然老了,身体也差了,但从未停止思考,他说过,年纪大了可以少吃饭,但不能不讲学,他讲课讲到最后一次时,已经不能进食,但仍坚持完成讲课内容,讲完那次,他就再没醒来。 章太炎去世后,国民政府宣布以国葬之礼安葬他,可执行过程拖延多年,他的遗体在苏州暂厝,直到1955年才安葬在杭州西湖张煌言墓旁,他生前曾言:外族入主中华,后世不可奉其官禄,这话说得坚定,也是一生态度的总结。 蒋介石没有用章太炎的文章祭孙中山,中山陵前也没有为他立墓志,这是一种距离,也是一种无声的回应,蒋介石对章太炎表面尊重,内心却始终难以驾驭,从楼外楼那一面之缘,到后来的种种试探,两人始终像两条不交叉的路径,各走各的路。 那支红木手杖至今仍被保存在博物馆里,与它一起被记住的,是一个不愿屈从于权力、不愿被收编的学者,他靠一支笔走完一生,身虽清贫,志却自由,他讲学、写书、发声,从不为了迎合谁,也不为了讨好谁。
同一条溪流
让你随意发表文章,算仁慈了。
胡子vape
其一生都在寻求救国图强之道.晚清有一大批这样的人.杨度.孙文.陈其美.黄兴.宋教仁.李大钊陈独秀等等.有人走错了路.有人一生蹉跎.但不愧为民族国家的脊梁.没有各位先驱的摸索前行.说不定我们还活在黑暗里
49xxx77
文脉断了,现在的书只捞钱
用户12xxx10
文人有时候像是女人,风骚中有醋味,近则不逊远则怨
gcgy2006
老夫子可是真正的国学泰斗,当年NB哄哄的一群人包括鲁迅先生都曾在其门下求教!
UC用户
蒋老板吃饭不坐包间的?
用户10xxx44
你把蒋介石说的给个村长似的,蒋到歺馆吃饭能这么随便吗?至少得弄个单间,门里门外的卫兵服务人员还能少了。
阿加熙 回复 08-24 02:19
“1928年12月29日,东北易帜,北伐结束,蒋介石的中央军约50万人,冯玉祥的西北军约40万人,阎锡山的晋绥军约20万人,李宗仁的桂系约20万人,张学良的东北军约40万人。1930年3月,原第二、三、四集团军的将领五十七人,由鹿钟麟领衔发表通电,拥戴阎锡山为中华民国陆海空军总司令,起兵反蒋 。4月1日,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分别在太原、潼关、桂平宣誓就任总司令、副总司令职 。5月11日,蒋介石下达总攻击令,中原大战全面爆发。9月18日,张学良发布通电宣布拥立蒋介石,并派遣东北军入关参战 。11月4日,阎锡山、冯玉祥通电下野,中原大战结束” 。😄懂我说的意思了没???
月满西楼 回复 09-08 14:28
你自己要多读书,不懂装懂!东北易帜不是蒋介石完成全国形式上的统一,而是国民政府完成形式上的统一!当时国民党及国民政府内,老蒋的领袖地位并不稳固,政治上有元老派,左派,还有汪精卫的中间派,互相牵制;军事上有西北军,晋绥军,湘军,桂系,粤系等地方军阀割据,老蒋手里的黄埔嫡系部队只有30万,另外又收买拉拢了十几万杂牌军,军事力量并不强大!
山水丶清音
那时候的文人真的是有人有风骨的
美丽的肥东
章太炎(1869年1月12日—1936年6月14日),浙江余杭人,原名学乘,字枚叔(以纪念汉代辞赋家枚乘),后易名为炳麟。因反清意识浓厚,慕顾绛(顾炎武)的为人行事而改名为绛,号太炎。世人常称之为“太炎先生”。早年又号“膏兰室主人”、“刘子骏私淑弟子”等,后自认“民国遗民”。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学者、朴学大师,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朴学等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著述甚丰。
火山
文人至有文人的风骨
老李
有风骨的老人,!
用户17xxx68
鲁迅生前最后一篇文章:《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作于1936年10月10日后不久
朝花夕拾
肯定被挖坟暴尸
用户10xxx14
文人要为社会所用,否则是无用!
用户12xxx17
不为权贵折腰,不图重金变节,不因时艰屈志。这就是中华文人应有的风骨!
楚天龙吟
他的学生就是对骂蒋光头,脚踹蒋介石,当面讥讽沈从文,建国第一批一级教授(院土级)刘文典先生。[点赞][点赞][点赞]
天行健 回复 08-22 17:06
院土是什么[滑稽笑]
大海
有骨气的文学大师
用户11xxx24
这老头也机灵,光绪年间一听到慈禧在通缉他,他立马就躲在租界不出来把慈禧气的怀疑人生[滑稽笑][滑稽笑]
楚天龙吟
他的学生就是对骂蒋光头,脚踹蒋介石,当面讥讽沈从文,建国第一批一级教授(院士级)刘文典先生。
五道杠大队长-老唐 回复 09-08 22:19
换个小心眼的 估计早弄死他们师徒了[裂开]
爱江山更爱美人
蒋没带警卫连吗,带上了看你老头跪不跪!
江南看客
章太炎是反清名士、同盟会元老、国学泰斗,声望远在蒋之上。
有话好好说
原来蒋介石下馆子也坐散座啊,受教了。
息灭贪瞋痴
传说晚上为东岳帝君做判官,啥不清楚的跟明镜似的
星屑的记忆
宣扬反满救国的旗手,争取民族独立的先锋。
二月二
跟俞敏洪有点象
用户10xxx40
假的,蒋介石要是去楼外楼吃饭,楼外楼肯定要清场,其他人进不去的。
用户74xxx42
大师
用户10xxx53
蒋介石惯用㇏的那一套笼络之术,当时就被很多文人识破。各地军阀也不怕他!
山花朵朵开
我还以为老蒋送给老章一根金条。送个烂拐杖干嘛呀
用户18xxx95
没进包箱吗。
阿加熙
1929年,蒋还只算地方军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