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仗士兵也要吃饭,可是为什么古代一开战粮食就不够吃? 战争一打响,粮食消耗量可不是“加一份碗筷”那么简单,而是呈几何级数增长。说白了,一万斤粮食从后方出发,能有三四千斤运到前线,已经谢天谢地了。 那么问题来了:这中间的粮食,到底“丢”在哪了? 古代没有高速、没有铁路,运粮基本靠人扛马拉、车推船载。这路途一远,损耗就吓人——风吹、日晒、雨淋、受潮、发霉……还没算上中途被劫、被偷、被动物啃。 而且运粮队自己也要吃饭,从关中运粮到长城,民间常说“十四石致一石”,运一石粮,路上人力牲畜反而要吃掉十四石。这哪是送粮?简直是“粮食的远征式消费”。 所以古代但凡要在边境长期驻军,大多采取屯田制,也就是自己种、自己吃,减少运输悲剧。赵充国在西域、诸葛亮在汉中、曹操在许下,都是这么干的。 这也表示,在和平时期很多士兵其实是“半农半兵”,像唐朝的府兵、明代的军户,一边训练一边种地,甚至还能给朝廷交粮。 可战争爆发后:军队急速扩编,几十万大军张口要饭;农村壮劳力被征走,田里只剩老弱妇孺,产量骤减;要是碰上内战,对方还可能烧田毁粮,故意制造饥荒。 这就陷入恶性循环:吃饭的人变多,种地的人变少,粮食从根子上就不够了。 而且打仗时,士兵吃得更多、用得也更费,士兵体能消耗极大,必须吃得更饱更好,不像平时可以“三日一操,五日一训”,战时顿顿都得管够,肉、酒、米、面一样不能少; 除此之外,工匠民夫要吃饭:筑城、挖壕、造器械,动辄征调数万人,这些人可都是“粮食黑洞”;赏赐抚恤也要“发粮”:立功得赏、战死抚恤,往往折成粮食或布匹发放。 一旦战争打响,粮价必然上涨,有些大商人、大官僚一看机会来了,就开始囤粮抬价,发“国难财”。 另一方面,后勤系统也容易出问题:官员克扣、贪污粮饷;运输中转层层“揩油”;地方供粮不及时、不足额……这些人为因素,往往比天灾人祸更致命。 这话听起来拗口,但其实点出一个关键:粮食不是在仓库里没有,而是在错误的时间、出现在错误的地方。 比如唐代中后期,江南粮食其实不少,但藩镇割据、运河受阻,粮食运不到长安,朝廷照样挨饿。再如长平之战,秦军切断赵军粮道,四十万大军立马崩溃——不是赵国没粮,是粮送不进去。 所以古人打仗,极其看重“粮道”,护粮如护命。官渡之战曹操为什么拼死也要烧乌巢?因为那是袁绍的粮草大本营。 正因为战争对粮食的消耗如此恐怖,古代政权一旦打完仗,第一件事就是大规模裁军。否则谁都养不起这几百万张只会吃饭、不再打仗的嘴。 说到底,古代战争打的不只是兵力、战术,更是后勤、是粮食、是国力。没有粮,再猛的将军也打不赢仗;没有饭,再勇的士兵也举不起枪。 这或许就是最朴素的真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从来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一代代古人用饥饿和失败换来的血泪经验。
🌛为什么中国军事如此强大了却不怎么喜欢展示实力呢?说白了,中国用了几十年的
【23评论】【2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