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6万德军被十倍之数的苏联红军包围,苏军派人去劝降,没曾想,施特默尔曼

历史脑洞 2025-08-22 01:16:29

1944年,6万德军被十倍之数的苏联红军包围,苏军派人去劝降,没曾想,施特默尔曼将军却一口回绝:“军人只有战死沙场,没有所谓的被俘!”随后,年近60岁的他,端起枪就冲了上去,看着这一幕后,德军士气大增,到最后居然有4万人成功突围,只是施特默尔曼却永远留在了那里! 1944年初说起,地点在乌克兰,一个叫“科尔松-切尔卡瑟”的地方。当时,德军在东线已经开始节节败退,苏军瞅准机会,一个大饺子就把德国南方集团军群的两个军,差不多6万人给结结实实地包了进去。这6万人里,有国防军,还有大名鼎鼎的党卫军第五“维京”装甲师,都是硬骨头。 苏联那边呢?负责包饺子的是科涅夫和瓦图京两位元帅,手底下浩浩荡荡两个方面军,兵力是德军的十倍不止,坦克、大炮更是碾压。这架势,就是铁了心要把这6万德军彻底“消化”掉。 被围的德军总指挥,就是炮兵上将威廉施特默尔曼。 希特勒在几百公里外的“狼穴”里,听到这消息气得直拍桌子,严令他们死守,说曼施坦因元帅的装甲部队会来救他们。曼施坦因也确实玩了命地救,派出了德军最精锐的装甲军,玩了一出“反包围”,想从外面把苏联的包围圈撕开。 可天气不给力啊。开春了,乌克兰的黑土地一解冻,就成了烂泥潭,坦克陷进去半个轮子,跑都跑不动,德军管这叫“泥将军”。解围部队打了十几天,损失惨重,最后离包围圈里头的兄弟,就差那么十几公里,但就是过不去。 最后,曼施坦因只能给施特默尔曼发了一封绝望的电报,大意是:兄弟,我尽力了,外面救不了你们了,你们自己看着办吧。 这封电报,对包围圈里的6万人来说,就是死亡通知书。补给断了,弹药快光了,外面没援军了,天上是苏联的飞机,地上是苏联的坦克大炮。换你,你怎么办? 这时候,苏联人派来了劝降的军使。说实话,这是最常规的操作,兵临城下,攻心为上。给条活路,总比全部拼光了强。施特默尔曼将军倒也客气,还摆了宴席招待。酒过三巡,苏联军使说明来意,将军站了起来,就说了一句话,一句被记入史册的话:“军人只有战死沙场,没有所谓的被俘!” 这话听着,是不是有点不知好歹?有点法西斯的顽固?但在那个时刻,对一个职业军人来说,这可能就是他的全部信仰。这不是演戏,这是他接下来要用命去做的事。 劝降失败,那就只剩一条路了——突围。 2月16日晚上23点,天降暴风雪,能见度极低。施特默尔曼的突围计划开始了。他把部队分成两个梯队,最能打的“维京”师当先锋,像一把尖刀,负责撕开一个口子。其他步兵师跟在后面,迅速通过。 最关键的,是断后部队。谁来断后,谁就最危险,基本就是九死一生。将军亲自挑了“维京”师最悍不畏死的一个后卫营。然后,他做了一个让所有人震惊的决定:他,一个集团司令官,亲自担任这支断后部队的指挥官。 希特勒其实给他留了后路,专门派了架飞机准备接他走。高级将领是宝贵财富,这是战争的基本逻辑。可施特默尔曼拒绝了,他说飞机应该用来运送重伤员,他要和他的士兵待在一起。 底下的人都哭了,说让将军您给我们断后,这是我们的耻辱。施特默尔曼眼含热泪,吼道:“孩子们,你们还年轻,而我已是个年近60的老人了,老人保护孩子是我的责任!这是命令!” 突围战打响了。那场面,简直就是人间地狱。暴风雪里,枪炮声、喊杀声混成一团。苏军设了八道防线,德军就像一群亡命之徒,用血肉之躯往前冲。很多人倒下了,但更多的人踩着同伴的尸体继续冲。 他们冲到了最后一道障碍——格尼诺伊-季基奇河。河水冰冷刺骨,两米多深。会游泳的还好,那一半不会水的怎么办?德军的工兵,在枪林弹雨里,用各种能找到的东西,硬是搭起了一座简易的桥。士兵们手拉手,用人链护着伤员和装备过河。这种绝境下的纪律性和团队精神,确实可怕。 最终,有大约4万人,衣衫褴褛、浑身是伤地冲出了包围圈,和曼施坦因的接应部队会合了。6万人进去,4万人出来,这在二战史上,已经算是一个奇迹了。 但奇迹的代价是惨重的。施特默尔曼将军和他率领的断后部队,永远留在了那片雪地里。 后来苏军打扫战场,在一个战况最激烈的高地上,发现了将军的遗体。他手里还死死攥着一支K98步枪,保持着射击的姿势。一个集团军司令,最后像一个普通士兵一样,端着步枪战死在第一线。 发现这一幕的,是苏军指挥官,科涅夫元帅。这位身经百战的苏联名将,看到对手的死状,也深受震撼。他沉默了很久,说:“我也算是身经百战了,可是一位上将以长枪为士兵断后,这还是我此生第一次遇见!” 出于对一个真正军人的尊敬,科涅夫下令,以军礼厚葬施特默尔曼,并将那支步枪与他合葬。后来,据说还为他立了一个十字架,刻着:愿枪声在这里变成化石!

0 阅读:383

评论列表

海天

海天

2
2025-08-22 11:20

所有的英雄都是悲壮的,而悲壮的英雄更令人泪目

猜你喜欢

历史脑洞

历史脑洞

如果历史可以假设?